經濟日報社論
俄烏戰爭爆發,各國紛紛聲張正義提出不同的經濟制裁。其中扮演跨國支付最重要角色的全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也回應美國、歐盟、英國及加拿大等要求,正式中止俄國七個金融單位的匯款指令通訊,瞬間切斷俄國對外金流管道。除了SWIFT斷訊外,俄國又被VISA與萬事達卡停止服務,人民日常交易受困只好申辦Mir-銀聯雙標卡應急。外匯交易障礙並造成俄國支付美元計價債息的違約風險,國家債信正面臨巨大壓力。 SWIFT雖是眾多金融機構擁有,但實際治理則為西方先進國家所掌控。過去數十年全球經貿整合使得跨境金流日益重要,而SWIFT去年的指示匯款訊息傳遞量達22億筆,年成長率8.46%,更是國際金融匯款不可或缺的骨幹。「兩軍對峙,斷其錙重」,歐美國家透過SWIFT抵制敵意國家的跨境金融交易並不意外,從過去伊朗、北韓乃至今天的俄國都是明證。 俄國面對SWIFT抵制風險並不是第一次。早在2014年兼併克里米亞時就曾受到美國關閉SWIFT的威脅。俄國央行因此成立了SPFS的金融資訊傳遞系統,不過八年下來,此系統連結通匯的國家相對有限,主要仍以中亞地區為主。另一方面,中國大陸在2015年亦成立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大陸經貿快速發展,人民幣在國際金融交易角色愈益吃重,再加上系統設計與SWIFT對接,而使得CIPS的成長可期。據統計今年2月底,CIPS已有1,287家金融機構直接或間接參與,涵蓋國家及地區已達103個。 俄國既受到國際制裁,未來必會強化與中國大陸的經貿往來,以維繫經濟穩定。的確,普亭2月參加冬奧開幕便與大陸簽訂文件,大陸承諾將在十年內購買1億噸石油,每年並增購100億立方公尺的天然氣。另外,2月下旬大陸海關總署也宣布允許俄國全境小麥進口,這代表俄國出口大陸穀物將大幅增加。 俄國長期受到限制美元交易的威脅,降低對美元依賴已成為行之有年的政策。中俄貿易以美元交易的比重因此從八年前的九成降至目前的六成。這次俄烏戰爭更確立俄國將繼續調降美元交易比重,而中國應會樂觀看待人民幣作為支付工具的角色。日後俄國SPFS與中國大陸CIPS兩系統可能會更密切整合,以擴大彼此在國際金融支付的重要性。 俄烏戰爭所引發俄國經貿政策調整,將有利於人民幣與CIPS在國際金融支付體系的發展。大陸推動的一帶一路,向沙烏地阿拉伯採購石油,以及對非洲各國經援若皆強化使用人民幣交易,再加上大陸在東南亞地區的經貿影響力,我們可想見CIPS將成為與SWIFT唯一能抗衡的國際支付系統。如果大陸能與其他國家更彈性處理長期支付失衡問題,包括以其他貨幣彌補逆差、債務安排、貴重金屬或物資交換等,那麼二次大戰後美元作為國際支付「硬幣」的角色將被弱化。 CIPS重要性日增固然與國際政治對抗及大陸經濟崛起有關,而金融科技進步更是催化劑。大陸是推動數位貨幣應用最重要的國家,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截至去年底數位人民幣的零售試點超過808萬個,個人錢包2.6億個,而交易金額已達875億元。不同數位貨幣跨境交易實驗則是透過香港主導的mBridge計畫進行,相關報告顯示跨境交易的速度與成本皆極具潛力。 俄烏戰爭是國際金融支付系統朝二元化發展的轉捩點。雖然目前大陸CIPS訊息傳遞量仍相對有限,但隨著國際政治兩極化發展,我們推測擴大影響力且擺脫制裁風險會是大陸金融發展政策的重要方向。台灣金融業該如何因應未來國際支付系統的變局,建議還是要從交易效率、成本及風險角度來考量。畢竟中、美與歐洲貿易對台灣經濟皆至為重要,金融業必須要能審時度勢、靈活調整才是成長茁壯的王道。
明報社評
政府打算下月底開始分階段放寬社交距離措施,小學亦將恢復面授課堂,疫情很有可能反彈,港大流行病學模型推算,香港將迎來第六波疫情,若按現時政府處理方式,預料新一波疫情將再多220萬人感染,約1500人死亡。疫情發展變數多,每每出乎樂觀預測之外,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下一波疫情必然會來,當局現在就要設想如何應付,不能重蹈覆轍。由現在到下月底放鬆社交措施之前,將是第五波疫情回落期,清零還是共存,先與內地還是外地通關,抉擇時刻已至,特區政府必須直面問題,早日指明方向,見步行步,拖拖拉拉,只會引來更多誤讀或猜想。 政府說法模稜兩可 社會預期管理大忌 本港新增感染數字,連續第四天少於2萬宗,至於新增死亡人數,持續處於超過200的高位,某程度與重症死亡高峰期往往比感染高峰遲來有關,唯盼一兩周過後,無論感染及死亡人數,能更有顯著的回落。港大醫學院推算,現時全港約有440萬人已感染新冠病毒,絕大部分人正在康復或已康復,第五波疫情有回穩迹象,可是觀乎當下形勢,第六波疫情再起,只是時間及規模的問題,以為可以「躺平」,是非常錯誤的想法。 政府公布疫情應對部署,包括下月起取消「禁飛令」及放寬入境要求、4月下旬起放寬社交距離措施,以及暫緩全民強檢。疫情爆發兩年多,除了個別豁免,疫情嚴重地區的非港人基本無法回港,即使香港居民返港亦有限制。今年1月,港府先後向英美等9國執行航班「熔斷機制」,禁止這些疫情高發地區的民航客機來港,用意是加緊堵塞外防輸入缺口,連當地港人亦無法歸來,未料本港疫情急轉直下,之前存在的這道小缺口,堵與不堵,這一刻的確無什麼作用,不如通融方便一下外地港人;鑑於Omicron潛伏期短發病快,從體恤角度,讓9國香港居民回來、但凡打齊針兼檢測陰性者隔離期縮短至7天,做法可以理解,當局稱之為「理順」港人回港檢疫安排,並非「放寬」,可是一些商界人士顯然並非如此看待。 觀乎商會、金融界以及跟外資外商關係密切人士的反應,他們明顯認為或期望,這是放寬外國人來港檢疫隔離規定的第一步,香港外防輸入政策將改弦易轍,走向「與病毒共存」。有商界人士指出,外國(歐美)高級行政人員「不可能接受14天檢疫期」,7天已是「上限」,要求港府4月下旬起,開放非香居民來港,檢疫期應跟港人看齊,同為7天;有人更明言,希望這是全面放寬對外旅遊限制的前奏。另一邊廂,一些疫前需要經常往返內地的港人以及跨境家庭,則甚為絕望,因為他們懷疑,以目前走向,香港與內地恢復通關遙遙無期,港府所提的復常「路線圖」,已將他們的迫切需要排除在外。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否認政府已選擇共存,強調仍未能完全釐清香港採用哪種抗疫模式,惟究竟是清零抑或共存,先與內地還是外地通關,現在確有需要說清楚。從預期管理角度,當局再拖下去,只會令各界有更多猜想,各式各樣期望不斷膨脹,萬一最後落空,希望愈大失望愈大,反而不利經濟及社會人心穩定;從控疫角度,第六波疫情出現只是遲早問題,未來數周是第五波疫情緩和期,港府必須把握此一時機,決定抗疫大方向,並作好相應部署準備,繼續拖拖拉拉,又再錯過行動時機,只會重蹈今波疫情覆轍。 清零共存皆需執行力 全民強檢內地是後盾 政府專家顧問梁卓偉表示,若無其他因素影響,預料4月21日,即首階段社交措施放寬之日,新增感染數字將是3位數。問題是香港在社區未清零下放鬆社交措施,疫情一定反彈。西方國家與病毒共存,上一波與下一波疫情,未必有很清晰界線。第六波疫情可能在4月底5月初出現,港大流行病學模型推算,若按政府本周公布的計劃放寬社交措施,第六波疫情或於6月初見頂,總共再有多220萬人感染,假設屆時當局處理得宜,口服特效藥派藥率超過五成,預計每日確診入院數字,可控制在醫療系統承受能力上限範圍內,惟死亡人數仍將達到1500。流行病學模型推算,建基於一系列假設,當局的應對好壞影響很大。倘若政府處理依舊像今波疫情般拙劣,港大所作的死亡人數推算,也許已是相對樂觀,相信很多人都不敢假設悲觀甚至最壞情况一定不會發生。 梁卓偉認為,目前要決定香港未來抗疫前路,如取清零,外防輸入要比之前嚴格,並要在新增個案降至3位數時做全民強檢;如取共存「走向風土病」,就要提高疫苗接種率、強化治療能力,「減重症、減死亡、減醫療負荷」。第五波疫情暴露港府應變差、執行差。若說全民強檢難行,在於當局沒有內地般的動員執行力,那麼假設港府應變執行力「忽然改善」,一定能走好共存之路,能像新加坡般有效控制死亡、避免公營醫療系統爆煲,同樣存在疑問。比起清零策略,現在與病毒共存,必須面對一系列未知,包括新變種病毒的死亡率。動態清零跟控制出色的共存,其實都不是易走之路,既然香港有內地全力支援,全民強檢清零,現階段應該堅持下去。
星島社論
疫情雖然從高位回落,但每天仍有逾二百人死亡,當中大多是未打針的長者。當局要有效遏止疫情,除廣泛為長者處方新冠口服藥,更重要是設法推動長者接種疫苗意欲,尤其是向長者及家人做好解說,讓其明白打針有助提高長者保護力,勿再被虛假失實言論誤導,置老人於染疫死亡風險中。 數據證疫苗安全 反駁抹黑言論 公務員事務局局長聶德權指,在本月十八日前派外展隊到全港一千一百所院舍為長者打針的目標已完成,約五成半人已打了一針,另約四成人因確診要待康復一個月後才能接種,約一成家人仍反對為長者打針,當局將會派醫療團隊聯絡和游說這些家人,希望他們能改變主意。 聶德權解釋長者接種率偏低,皆因長者大多是長期病患者,擔心打針會有副作用,加上他們及家人被一些抹黑疫苗的言論誤導,以致抗拒打針。正因為這些言論,才導致今波疫情有數以千計長者染疫和死亡,不少市民為此而付出沉重代價。 要扭轉這情況,當局須積極、不厭其煩地向長者及其家人提供正確疫苗資訊,讓他們知道打針的安全性,並透過一系列科學數據來交代事實。今波疫情有六千一百五十一人死亡,當中七成為八十歲以上長者,而在八十歲以上確診者中,沒打針的死亡率是一成半,比打一針的死亡率百分五點五九足足多近兩倍,亦比打完兩針的死亡率百分二點六二多四點七倍,藉此向他們傳遞一個訊息:打針確有保命作用。 目前本港長者接種科興和復必泰疫苗的比例分別約為八成和兩成,箇中原因是科興屬於滅活疫苗,技術較成熟,副作用較小,而長者大多是長期病患,故傾向接種科興疫苗。由於長者死亡個案多,而當中打針亦以科興為主,但有媒體卻因此妄下科興疫苗保護力不及復必泰的結論,是不科學的。當局為此作出反駁,指若只打一針科興,染疫後死亡率為百分五點八三,而復必泰則是百分三點三四,並強調兩款疫苗都有保護力,長者須因應自身健康狀況選擇接種哪一款,切勿被不實言論誤導。 增接種便利誘因 助建群體免疫 隨着政府提出復常路綫圖,若疫情持續下降,便會在四月二十一日分階段放寬社交距離措施,又把疫苗通行證中打齊第三針的時間推前至五月底,當局宜趁勢谷針,讓長者明白到未來外出飲茶、購物或到康文署轄下設施打發時間,都必須打了第二針和第三針才能進入,為了出行消遣方便須積極響應打針,務求在未來兩個月將相關接種率推高至九成或以上。 要提高長者接種率,關鍵是盡量便利長者,毋須他們舟車勞頓和排隊。當局除了增派外展隊到院舍和暫託中心,亦要加派流動接種車到一些舊屋邨,為長者打針。至於一些行動不便的獨居老人,社聯亦夥拍醫療隊伍展開上門打針服務,務求多管齊下推高長者接種率。 今波疫情已有逾一百萬人染疫,但港大估算實際確診人數高達四百四十萬,即六成人已染疫,意味體內產生自然免疫力,只要港府在短期內大幅提高長者和兒童接種率,相信有助達到群體免疫,使社會經濟能早日復常。
東網正論
本港第5波疫情未見盡頭,縱然昨日新增本地病例稍為回落,但仍維持5位數字,高達14,142宗。港府號稱動用一切資源抗疫,甚至請來中央政府支援,卻領導無方、指揮失當,尚未遏止疫情蔓延,已叫社會經濟癱瘓、百業陪葬。為平息民憤,特首林鄭月娥日前刻意預告了鬆綁防疫措施的時間表,仿似要給市民一個希望。但從民間反應冷淡可見,港府的反口覆舌、朝令夕改,已讓民心盡失。事實上,與其預告一個虛無縹緲的時間表,港府倒不如立下「軍令狀」,明確負起主體責任,方可挽回市民對政府的信心。 從港府縱容國泰機組人員免檢疫,引爆這場曠日持久的疫戰開始,全港市民無不付出沉重代價;有人失去親友,有人失去工作,誰之過?若要歸咎於病毒,那為何僅一河之隔,深圳市的疫情短短一星期便被遏止,香港本輪疫情卻持續超過兩個月呢?天災雖是事實,卻不能否認港府官員救災不力,疫情方會不斷蔓延,甚至引發「次生災害」,導致本港經濟遭逢劫難。正因洞悉箇中因由,如今才會有不少精英毅然移民離開!難道海外就沒有疫情嗎?不!只是除港府以外,其他地方的政府抗疫張弛有道,方針政策清晰,做到因時、因地制宜,大大減輕了民眾的負擔。 既是人禍,為何連戰連敗的港府廢官,可以繼續「亂指揮」,毋須被問責呢?無關政治立場,幾乎全港市民皆對港府徹底失望,甚至絕望;試問在這「軍心渙散」的情況下,港府又如何領導全港同心抗疫呢?古代聖賢有云︰「民無信不立!」正因為港府誠信破產,才會造成市民寧信坊間小道消息,也不聽官員闢謠的局面,諸如搶購潮、倒閉潮、移民潮等等,統統由此而生! 要打贏這場疫戰,達致「動態清零」,就必須依靠全民參與、上下一心,真真正正做到「同心抗疫」!為此,重建市民對港府的信心,已成為抗疫以外的必要任務!假如要說過去兩個月的抗疫失敗,是緣於資源人力不足,導致港府施政時「綁手綁足」,如今中央支援盡皆到位,理應再無打敗仗的理由藉口。此時此刻,正是官員們立下「軍令狀」的最佳時機,若然在一定時間內未能遏止疫情繼續蔓延,官員就應問責下台。倘若廢官戀棧權位,妄圖在任期最後幾個月「好頭好尾」,只會令民心進一步背離,情況繼續惡化!反之,及早退位讓賢,方可讓香港重新出發。 香港民研的最新民調顯示,本港繁榮指標已倒退回1997年,意味着回歸25年以來,港人默默耕耘,付出過的血與汗,全被現屆政府一掃而空,是何等悲哀!不過,憑藉港人的「獅子山精神」,要把頹勢徹底扭轉也絕非不可能!除了全港市民要下定決心、同舟共濟之外,港府官員也要下定決心,甚至要昭告天下,向市民彰顯「不成功便成仁」的決心。更重要的是,中央政府也要下定決心,將本港的無能廢官、港英餘孽盡數清除,方能讓港人重拾對未來的希望!
頭條社論
十六年前本港發生「巴士阿叔」事件,短片在網絡廣傳,登上國際新聞。估不到一場世紀疫情,部份人不能自控,早前發生「港鐵阿叔」事件,一名阿叔不滿另一名乘客咳嗽,斥他戴不好口罩,竟出手怒摑對方,兩人大打出手,變成網絡話題。另一宗類似事件,涉及「亞視一姐」薛影儀,她未戴好口罩外出,遭女街坊拍片狙擊,事後薛影儀竟飛腳踢人,被告上法庭,被判入獄兩周兼罰款五千元,懲處不算輕,獲准保釋上訴。兩件事都反映港人壓力爆燈,容易失控。 兩件事件中,未戴好口罩的「咳嗽男」和「亞視一姐」都是不對的,在病毒惶恐下,會令身邊市民擔心。故此,一旦旁人投以不滿目光,或出言相勸,好應該合作,立刻戴好口罩,這不但是良好公民的表現,也遵守防疫條例。至於旁人,可以作提示,如對方聽不入耳,只有向警員舉報,不能私下解決,出手打人,就會違法,須承擔責任。大家緊記,即使有人公然不守法,但在大多數情況下,絕對不宜充當執法者。 新冠疫情肆虐逾兩年,要戰勝這一場世紀疫情,大家要配合政府的抗疫法例之外,也要沉住氣,本着同理心抗疫,互相提點,互相幫助,才不會自亂陣腳,減少為別人帶來惶恐,也減少無謂衝突。

Share:

More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