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俄烏戰爭正熾,全球金融市場無不關心銀行業對俄羅斯的曝險金額。依據國際清算銀行(BIS)資料,截止2021年9月底,外國銀行對俄羅斯曝險接近1,215億美元,尤以法國約252億美元最多,其次是義大利、奧地利、美國。台灣也不能倖免,截止今年1月底,國內金融和國人持有基金對俄羅斯和烏克蘭的曝險部位達新台幣2,179億元。但相較於這些尚可預先估算的損失,倘若坊間流傳俄羅斯將以擅長的網路攻擊反制歐美國家之說法成真,則其可能衍生的風險恐更大。 當然,早在俄烏戰爭之前,金融業面臨的網路駭客風險已日增,主要是近年來金融科技發展、新冠疫情促使銀行的數位金融服務使用量大增,讓駭客更易有攻擊的切入點。去年1月BIS的調查指出,在疫情期間金融業中有高達25.3%曾遭駭客攻擊,遠高於其他行業。 網路駭客風險與銀行的其他風險不同,因為網路駭客可能不只是想藉由讓資訊系統中斷、故障或盜用,尋求若干財務利潤,亦可能欲破壞個別銀行或更廣泛的金融體系之運作,造成巨大損失。因此,若銀行遭遇網攻,除了確實清查資訊系統是否存在重大漏洞之外,更要能夠迅速恢復正常運作。對此,國際金融穩定委員會(FSB)於2020年10月間提出一套金融機構因應網路駭客攻擊事件的行動建議,如做好事前防禦工作,並須具備在事發當時的緊急應變,以及事後的災害復原能力,才能增強銀行風險管控韌性,降低網路攻擊的營運損失。同時,鑑於現今金融服務網路尚涵括第三方服務提供商(如國際匯兌的SWIFT、信用卡的VISA、Master,金融卡跨行跨國提領的金資中心等),與系統開發維護的科技服務提供者,故強化與這兩者間的風險管理,也甚為重要。 此外,對金融業而言,近年來同樣竄升的風險還有氣候變遷。從2021年9月國際信評穆迪公布的資料可知,光是G20國家的金融機構在高碳排放產業的曝險就接近22兆美元,且銀行放款高達60%。氣候變遷之所以帶來風險,原因不外乎是近年來發生頻率大增的極端氣候事件,會對房地產、基礎設施和企業供應鏈造成破壞,使相關的企業或個人蒙受財務損失,無法履行交易或償還銀行貸款,又因實物遭破壞致資產價值下降,導致銀行擔保品的償債能力不足,徒增銀行貸款的信用風險。另一方面,隨著環保法規標準提高,企業面臨新環保技術投資的抉擇而有生存風險,又如政府對碳排放課稅,可能讓高碳排的產業股價下跌,致持有這些公司股票、債券或其衍生性商品者蒙受跌價損失。 考量到氣候變遷對銀行經營穩定產生潛在性風險,國際相關組織已建立全球氣候相關金融風險披露最低標準,為金融當局和民間部門建立全面而可靠的國際數據基礎,以監測和評估單一個體和整個系統面臨的與氣候相關的金融風險,並對與氣候相關的金融脆弱性和金融穩定影響定期地進行系統性評估,同時促進一致和有效的監理方法和工具,以應對氣候相關風險。 綜上,俄烏戰爭雖讓全球金融業者蒙受資產減損的壓力,但相較於網路駭客與氣候變遷風險帶來的長遠影響,可說是百不及一。何況,這兩項風險已橫跨、連結銀行傳統的經營風險,一旦發生將引起重大的波及效果。其中,氣候變遷所帶來的金融風險顯然是系統性的,因氣候變化會影響所有銀行的資產組合,造成鉅額損失;而網路駭客風險雖可能只影響單一銀行,但如該銀行規模龐大且與其他銀行高度關聯,或網路駭客攻擊金融系統中的關鍵節點,即可能演變成系統性的金融風險,均不能小覷。
明報社評
疫情新增感染個案似有見頂迹象,重症死亡高峰尚在前頭。公立醫院醫護疲於奔命,伊利沙伯醫院資深醫生談到過去一個月的情况,為病人為同事之苦,泣不成聲,叫人悲慟,突顯前線醫護無助無援。加強支援公院、強化治療系統是當前要務,醫管局急擴公院病牀,伊院改為新冠「定點醫院」,對於提升接收病人能力、集中醫療力量救急扶危,非常重要,可是若無足夠人手配合,縱然牀位急增,病人仍難得到妥善治療。「三減」(減感染、減重症、減死亡)刻不容緩,人多好辦事,私家醫生積極馳援不可或缺,特區當局應全力動員,同時亦要善用內地醫療團隊支援,醫護人手足夠,才能打好眼前這場硬仗。 眼見病人同事受苦 資深醫生泣不成聲 本港新增感染數字,近日較月初有所減少,衛生防護中心昨天首度表示,疫情「似已見頂並有回落迹象」,微弱曙光乍現,總好過一片漆黑不見希望,可是第五波疫情嚴峻局面並未大變,公眾不能掉以輕心,况且重症死亡高峰,常較感染高峰遲來。未來數周,醫療系統將面對更大壓力,要做到「三減」,必須集中醫療資源應對。 上月初開始,疫情急轉直下,公院不勝負荷,急症室病人「滿瀉」,需在戶外搭建帳篷安置病人,儼如戰地醫院,場面怵目驚心。當局未有好好動員公私營醫療資源相助,醫管局增聘兼職人手進展有限,私家醫院拒收新冠病人藉口多多,公院醫護「孤軍作戰」,壓力爆表,上至部門主管,下至前線醫護,一天工作隨時長達16甚至18小時。伊院急症室顧問醫生何曉輝身經百戰,年逾六旬仍然一直走在最前線,對戰「疫」慘烈感受尤深。日前他在一次員工座談會上表示,近期有八成救護車都是接載染疫病人前來,這些病人65%都需要入院,卻因無從安置而未能入院,念及病人與同事之苦,他不禁淚如雨下,欲語不能,在場不少醫護也淚眼通紅。 疫下人性醜陋與光輝一面皆盡現,有人自私隔岸觀火,有人滿腦子政治蓄意播毒,然而更多人都在為香港抗疫奮戰,每名不辭勞苦的公院醫護,都是抗疫英雄,特區政府和醫管局有責任為他們提供更多支援,這不止是為了減輕他們的壓力,也是為了更有效救治病人。政府遏疫無方,錯過早發現、早隔離時機,當下唯有從做好治療工作入手。中央援建隔離設施,各間方艙陸續建成,位於落馬洲的應急醫院也在趕工,爭取下月分階段投入服務。本港方面,當局借鑑武漢抗疫經驗,將伊院改為第三間定點醫院,集中1500張牀位,專收新冠病人,預料稍後將還有別的公院轉為定點醫院;另外,醫管局亦將盡快改裝公院一批普通病房,變成臨時隔離病房,料可提供9000牀位,接收新冠病人。 「三減」要見效,必須集中醫療資源,重點出擊。定點醫院最大好處,除了將病人集中起來,也可將具有戰「疫」經驗的醫生組成團隊,提高成功救治危重病人的機會。有伊院醫生表示,之前院方對急症室額外支援有限,現在變成定點醫院,急症室毋須單打獨鬥。有關說法某程度正正反映,醫管局及院方管理層之前處理有問題,未有靈活調度支援前線。國家衛健委抗疫專家組組長梁萬年認為,本港需盡快改善分流新冠病人安排,以及建立系統盡早識別症狀由輕變重的患者,不能再將重症病人放在普通急症室,甚至等入院。設立定點醫院、急增上萬臨時隔離病牀,有助實現「牀等人而非人等牀」,可是就算牀位多了,醫護依舊嚴重不足,必定影響救治病人,政府和醫管局必須好好處理相關問題,否則必拖「三減」後腿。 本港醫護嚴重不足,醫患比例遠低於其他富裕社會,業界保護主義盛行,多年來一直阻撓引入更多外地醫生,人手問題遲遲不見改善,疫禍驟來,更是捉襟見肘。這邊廂,公立醫院、社區隔離設施等統統要人手;那邊廂,醫管局又有上萬醫護染疫,縱有兩三成「檢測回陰」返回崗位,惟遠遠談不上回復正常,原本十個煲七個蓋,現在變成十二個煲只得五個蓋。面對眼前抗疫難關,所有能夠動員的醫護,無分公營私營還是內援,都要全力動員。 本港醫生公院只佔四成半,超過五成是私家醫生,他們出身公院,一定熟悉公院運作,現在是他們出力的時候,只要情况許可,應該積極以兼職等方式,投身公院助戰,當局「募兵」亦須更為主動進取,而非僅僅作一些口頭呼籲。當然,不少私家醫生一樣有在診所診治輕症病人,本地醫生嚴重短缺,就算成功動員更多私家醫生,投入更多時間協助公院,面對如此嚴峻的疫情,始終難言足夠,政府一定要善用內援。 動員公私營醫生 善用內地醫療隊 中央援港抗疫,派來的醫療人員肯定是精英,實力毋庸懷疑,若擔心他們與本地醫療人員有磨合問題,可以分開獨立運作,各司其職。政府表示,北大嶼山醫院及亞洲博覽館抗疫設施,將由內地醫療隊坐鎮,以提升它們處理重症的能力,至於落馬洲應急醫院,亦會由內地醫隊支援。有求必應,照單全收,這是中央助港抗疫的強而有力承諾,只要港府要求,內地短期派數以千計醫護來港助戰,相信也不成問題,港府應更加積極思考,如何讓內地醫護力量,在更多設施、更多場景派上用場,為本地醫護分憂紓困,救助更多染疫病人。
星島社論
南韓總統大選塵埃落定,保守派的政治素人尹錫悅以不足一個百分點輕微優勢險勝,反映選民不滿總統文在寅施政,希望透過政黨輪替來改善情況。尹錫悅一當選卻急不及待展現親美遠華姿態,擺出要與文在寅的外交政策割裂,不但令中韓關係面臨重置,東北亞以至印太局勢可能生變,若處理不當,隨時讓南韓陷入困境。 當選後小動作 與拜登通電話 前檢察官出身、踏足政壇僅一年的在野國民力量黨候選人尹錫悅,獲百分四十八點六選票,僅以二十四萬輕微多數票,擊敗執政共同民主黨候選人李在明。尹錫悅勝出並非靠個人政治魅力,而是很多選民不滿文在寅的政策,既未能與北韓帶來真正改善,又控疫不力重創經濟,而首爾與多個大城市的樓價在五年間飆升一倍,讓民眾出現求變心態。中間派國民之黨候選人安哲秀突然退選,轉而支持尹錫悅,令保守派得以重奪青瓦台。 南韓國內民意求變,但外界卻關注候任總統的外交取向,因尹錫悅在競選期間已與執政黨唱反調,高談一旦當選將構築韓美同盟是南韓外交軸心、修復韓日關係、提升先發制人能力以應對北韓威脅、廢除跟中國作出的「三不承諾」,即不再部署薩德導彈、不參與美國主導的反導系統、不建立包括日本在內的三邊軍事聯盟。 尹錫悅的親美遠華路綫,可從其當選後的表現表露無遺。他原定昨晨到國立顯忠院參拜,但應美方要求,推遲行程,改為即時與美國總統拜登馬上通電話,提及在氣候、疫情、晶片和供應鏈等關鍵全球挑戰方面深化合作。他其後在公布施政藍圖記者會上也大談加強韓美同盟,打造展望未來的韓日關係,但當談到中國時只輕輕提及發展互相尊重的韓中關係。 尹錫悅的外交新路向牽一髮動全身,其對北韓強硬主張,勢必觸怒北韓。北韓在南韓大選前已頻頻試射導彈,除了是對兩韓談判破裂後膠着表達不滿,亦要趁美國埋首處理俄烏戰爭時刷存在感,爭取未來談判籌碼。若南韓新政府對北韓愈強硬,相信北韓未來動作更頻仍,令東北亞局勢變得緊張。 同時亦會令中方不安,因尹錫悅放棄現行在中美競爭中不選邊站的既定政策,改為明確清晰靠邊站。一旦他決定擴大部署薩德導彈、加入美國主導的「四方安全對話」和印太戰略,甚或與美日共組軍事同盟,中方都可能視為挑釁,作出經濟反制措施,並重置中韓關係,屆時南韓經濟將受到一定打擊。 國會內受掣肘 施政舉步維艱 須知道,南韓人選尹錫悅做總統,期望他能採取有效控疫措施,改善經濟和民生,而非改變外交,因前天單日新增確診首次突破三十萬宗,而疫情影響經濟和民眾收入,六成八人表示去年收入低於疫前,而民眾不吃不喝十八點五年才能買樓。若他將焦點搞錯,可能只會重蹈文在寅覆轍,五年後遭選民清算。 更重要是共同民主黨仍掌握國會逾六成議席,新政府將是朝小野大,若尹錫悅執意全面倒向美日,對中朝都強硬,在國會將面對很大阻力,尤其南韓人對日本的反感,並非領袖意志可改變,若一味蠻幹,不但影響美日韓合作,未來施政更難以開展,相信他在調整對華政策會有所顧忌,步伐不能邁得太大。作為政治素人的他,在處理地緣政治關係,更須具備戰略智慧,與中朝保持平衡,避免關係大上大落,最終苦了的還是南韓經濟和民生。 尹錫悅勝選過後,挑戰才正式開始,因面前擺滿了一堆經濟、民生、外交和安保難題,須先內政後外交,而在中美角力下若無法妥善處理兩韓和對華關係,最終可能步前總統李明博和朴槿惠的失敗之路。
東網正論
新冠疫情肆虐香江,不僅確診和病歿人數迭創新高,在極度嚴苛的禁聚措施底下,各行各業皆無以為繼,失業、開工不足愈演愈烈。日前,一名年輕攝影師疑於疫下無工開在車內燒炭輕生,令人扼腕,折射出當下打工仔悲歌的冰山一角。任何負責任的政府都必須正視基層手停口停的問題,唯獨港府錙銖必較,所謂的援助金門檻極高,形同虛設。 港府於前年11月透過關愛基金推出5,000元恩恤現金津貼,以鼓勵市民接受檢測,援助因確診新冠肺炎而影響收入的人士。只要確診患者為受僱但不享有有薪病假或自僱人士,皆有資格申請,但關鍵是必須在公立醫院留院治療。眾所周知,今波疫情有別以往,新增確診人數每日數以萬計,公院早就人滿為患,無法接收,絕大部分患者只能自行在家隔離。正因如此,令有關計劃形同虛設,市民即使符合所有條件,甚至已到了三餐不繼的地步,但只要不是在公院留醫,一樣無法申請津貼應急。 另一方面,在社會強烈要求多時後,港府終於在第6輪防疫抗疫基金推出一萬元失業援助金,但同樣因為申請門檻過高,許多有經濟困難的市民都慘被拒諸門外。申請條件包括失業不少於一個月、失業前月薪不超過3萬元、無領取綜援和無受惠於第6輪基金其他措施。而開工不足、被迫放無薪假人士更是不能申請。 人們實在不明白,既然港府推出這些援助金的原意是為了紓解民困,協助市民渡過難關,便好應該因時制宜,應幫盡幫,為何到了實際操作層面,卻是斤斤計較,諸多設限?無錯,公帑必須用得其所,但新冠疫情是非常事件,而且在某程度上不是天災而是人禍,主因是港府防疫無能,加上禁聚措施愈收愈緊,商界幾乎無法生存。在這樣的情況下,基層打工仔連開飯也成問題,試問不靠政府施救,是否就只能消極尋死?尤其是港府富得漏油,單是前日驚嚇全港750萬人的緊急警示系統,耗費已達1.5億元,建立兩年從未使用,港府完全不覺肉痛。偏偏對市民的救命錢卻諸多刁難,制度僵化官僚,完全沒有急市民所急,令人齒冷。 非常時期用非常手段。正如工會和議員指出,港府不能一本通書讀到老,而是應該彈性處理有關申請,在非常時期,救急措施宜寬不宜緊。例如更改確診援助金的申請條件,由必須留院治療才能申請,改為入住政府隔離設施已可申請,起碼可幫到較多人士。至於一萬元失業援助金的申請資格同樣需要微調,為何失業不少於一個月和失業前月薪不超過3萬元才能申請呢?這對最近失業以及支出眾多的中產失業人士是否公平?何況開工不足、被迫放無薪假的情況普遍,將他們排除在外,只會增添更大民怨。 現在的香港一片愁雲慘霧,市民完全看不見前景,以港府財政儲備超過9,000億元觀之,惠民紓困理應更大手筆,奈何庸官守財奴死性不改。不患貧而患不安,官富民貧只會製造社會矛盾,一旦民怨爆煲,特區勢必更亂。
頭條社論
本港昨天新增二萬四千多宗確診個案,另有七千名市民呈報快速檢測呈陽性,兩個數字加起來共三萬一千宗,比前天下跌逾四成。衞生防護中心形容,第五波疫情不再上升,似乎見頂,並開始有回落跡象。這個趨勢,符合外國Omicron疫情快上快落的軌跡。但病毒可殺人,有人染疫,就可能有人喪命,現在全港市民不能鬆懈,這場疫戰僅露出曙光,離戰勝病毒還有一段距離。 過去十多天,疫情似過山車,由每天衝上逾五萬多宗,下降至三萬多宗,近日再回落至二萬多宗。往下去,究竟會在高水平橫行?或持續下滑?又或者有反彈?外國的例子可供借鑑。以美國Omicron疫情為例,由去年十二月初至今年一月中攀上高峰期,全國百分之五的人口中了招,再發展至三月,每天新增確診個案就急降九成多,出現急上急落情勢。如果這是Omicron的典型,香港料在一個半月之後確診人數大減。然而,亞洲多國疫情也具啟示,就是回落後亦會反彈。 在中央全力協助下,本港用於抗擊病毒的人力和物力俱大增,政府必須充份利用,做好統籌,維持良好的疫戰趨勢,市民亦要保持高度警覺,配合抗疫政策,合力控疫,嚴防反彈。

Share:

More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