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6日表示,美國正在與歐洲夥伴「非常積極地討論」禁止從俄羅斯進口石油的問題,以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產生更實質壓力。之前的經濟制裁一直避免觸及俄國的油氣出口,但是現在戰情逼迫,恐怕也顧不了這麼多了。 之前不輕易制裁俄羅斯的油氣,主要擔心這會帶動全球油價飆高,果不其然,布倫特原油價格就飆升至每桶近140美元,為2008年以來的最高水準,而且市場的估計更為悲觀,高盛集團表示,如果市場上沒有俄羅斯原油供應,未來三個月油價可能達到150美元,摩根大通也估計,今年年底可能會高達每桶185美元,而一些對沖基金設定的目標則是200美元。 除了影響國際油價,俄烏戰火導致糧價上漲幅度也相當可觀,尤其烏克蘭號稱歐洲的糧倉,戰火導致小麥期貨暴漲60%,玉米狂漲15%,俄羅斯還是全世界化學肥料的主要產地,而全球農產品有一半需要化肥,若俄烏戰爭持續,不僅是農產品,連依賴穀物飼料的肉品,也都會飛漲。 更壞的消息還在後面,由於去年以來的通膨壓力,美國聯準會在3月召開利率決策會議時,本來就要開始調高利息,現在可能加速升息幅度和次數,第一次最快在3月底,可能將升息2碼,預測今年至少將會有七次升息,明年也會有五次。聯準會升息將會對全球股市債市都有長遠的衝擊。 以經濟手段制裁俄羅斯,究竟有沒有用?本世紀以來,美國愈來愈常用經濟制裁來對付敵人,從伊拉克、阿富汗到北韓、中國大陸,美國制裁的個人與企業,比之前增加了十倍。 自俄國入侵以來,美歐的經濟制裁,不可謂不嚴厲,除了將俄羅斯踢出SWIFT美元交易清算機制,還凍結俄羅斯中央銀行的海外資產,美國還對俄羅斯祭出出口管制,限制美國科技流入俄國,台灣的台積電晶片就是在此限制下,不准賣到俄羅斯。 有些企業為了公關形象,也為了社會責任,自動切斷與俄羅斯的關係,像蘋果電腦就決定不在俄羅斯銷售iPhone手機,殼牌等三大石油公司自俄羅斯撤資,丹麥國際航運巨頭馬士基等三大貨櫃航運公司暫停接受俄羅斯的發貨。 現在經濟制裁剛剛開始,尚未看到效果,急於施加更嚴厲的制裁,像是禁售俄羅斯石油,可能「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將會賠上慘痛的代價。俄羅斯是全球第二大石油生產國,歐盟每年自俄羅斯進口的原油高達27%,這就是在第一波經濟制裁時,美歐投鼠忌器,不敢把油氣交易列在制裁的項目之內。 然而現在正值烏克蘭戰事的緊要關頭,基輔遭圍城,即將陷落,許多人質疑,西方國家每天花7億美元從俄羅斯進口石油、天然氣和煤炭,這些錢轉為俄羅斯支持其戰費所需,這樣合理嗎? 這些質疑的聲音,主要來自美國,美國現在是石油淨出口國,根本不用依賴俄國石油,但俄羅斯卻是英國第三大原油進口來源國,約占其進口原油的11%。而德國更是35%石油進口都依賴俄羅斯,德國政府首先就表示,俄羅斯的石油供應,在歐洲很難被取代,反對進入下一階段對俄國的制裁。 美國不是沒有考慮其他的方法,白宮和國際能源署近日已宣布從緊急石油儲備中釋出約6,000萬桶,緩解油價飆升,但杯水車薪,原油價格較戰事爆發前相比,仍高出近26%。 禁賣俄國原油,並不是個經濟決定,而是政治決定,就像70年代,中東國家為了對抗以色列與背後撐腰的西方國家,硬將原油漲價,導致石油危機,現在西方如果真的使出這個撒手鐧,恐怕將對疫情後正待復甦的全球經濟,造成嚴重影響,而台灣輸入性通膨,也將承受進一步壓力。
明報社評
中央援港防控專家組組長梁萬年訪港了解控疫情况,提出香港應在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下,先將現階段抗疫重點,優先放在減少感染、重症及死亡,港府抗疫策略預料將有所調整。疾病控制,預防勝於治療,抗疫離不開打針及「三早」(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奈何港府疫情應對無方,無論院舍長者谷針,還是全民強檢,全都錯過黃金時機,以致死亡枕藉,現在只能亡羊補牢,先集中治療救人,觀乎梁萬年說法,策略有改不代表目標有變,全民強檢作為清零關鍵手段,押後做不等於毋須做。第五波疫情淪陷,港府抗疫由領導指揮到執行動員,無不混亂糟糕。將帥不力害苦三軍,不管眼前抗疫策略如何調整,政府都必須強化統合指揮,雷厲風行將每項實事細節辦好。 抗疫敗局雖成 設法減輕代價 衛生防護中心公布的每日感染個案數字,近日有所回落,惟有關數字未包括自行快速檢測陽性者。政府的快測陽性網上申報系統,前晚正式推出,首3小時有逾20萬人進入系統,防護中心昨天表示,暫時確認有1.4萬多宗快測有效呈報個案,相信只是冰山一角。專家估計全港實際已有約200萬人感染,死亡人數突破2000,更是前4波疫情總和的10倍。美國疾控中心提升香港旅遊警示,認為本港疫情風險非常高,建議民眾避免前往,反映現時香港根本就是修羅場,就連「與病毒共存」的國家,亦對香港避之則吉。 港大流行病學模型推算,第五波疫情上周達到頂峰,未來一周將出現拐點,預料下月底單日新增感染人數將降至1000以下,到5月中將降至單日百宗以下,然而就算現實與推算相符,也不過是疫情一波波的自然發展,絕不代表抗疫「勝利」。流行病學模型推算,整個第五波疫情,總計將有超過400萬人感染、逾5000人死亡,意味目前感染及死亡人數可能翻一番。疫情失控敗局雖成,可是人命攸關,現在必須設法減輕代價。 中央援港抗疫,梁萬年上周率團來港了解情况,本周新華社發表的訪問報道,可視為他此行的總結。梁萬年大致有3點意見:一是本港疫情嚴峻,必須控制及切斷傳播,不能選擇「躺平」;二是香港抗疫工作,應該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分階段落實這目標。現階段應集中醫療資源,以減少感染、重症及死亡(簡稱「三減」)為優先,尤其是針對長者等高危群組;三是全民強檢需要把握時機,由檢測方法到隔離管理,都要周密安排。 梁萬年抵港強調,此行主要是與港府及專家共判形勢,建立「最大共識」,強調是介紹內地抗疫做法給香港,「不是說要照抄內地」,希望可提出「符合香港實際的舉措」。香港抗疫主體責任在特區政府,當然,梁萬年作為國家衛健委抗疫專家組長,其意見必然別具分量。香港抗疫失敗,亡羊補牢,集中火力優先「三減」,意味打針、隔離、治療工作一定要加強。政府醞釀調整抗疫策略,必須對症下藥。 動態清零目標不改 「三減」強檢皆要做好 全港逾八成安老院舍爆疫,現在才推「逆向隔離」,安排健康院友到隔離設施,雖然來得很遲,但考慮到未來個多月估計將有千計長者染疫亡,遷移工作仍是刻不容緩。院舍紛紛爆疫,工作人員流動是主因,閉環管理可以減少病毒周圍傳播的風險,倘若本地人手安排有問題,就請內地派人支援。另外,長者谷針工作,也要快馬加鞭。內地援建方艙,港府有責任善用;要求私家醫院協助抗疫、清空部分公立醫院專門收治染疫者,亦須全速推進,病人等不及送院在家中或院舍猝死的情况,必須盡力避免。疫下累計過萬醫護染疫,醫管局就算未能效法內地做法,為醫護提供「全副武裝」,亦應提供更佳防護裝備,嚴防病毒院內擴散。 醫管局洽購外國口服抗新冠特效藥,本月底料收到5000個療程,面對海量病人猶如杯水車薪。當局應設法增加採購,惟短期內要取得以十萬計療程用藥亦非易事。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建議香港多用中醫藥抗疫,強調中藥主要作用是免疫調節,能有效抑制炎症。有關建言值得當局認真考慮。西醫與中醫是兩個體系,以西醫尺度看中醫,本身就很不妥當,香港既然一直主張發展中醫藥,現在就應該放下「重西醫輕中醫」的成見,動員註冊中醫師,善用中醫藥抗疫,至於口服抗新冠特效藥,主要是幫助沒有打針的染疫高危人士,發病初期及時服用,可以阻止重症死亡,既然現在特效藥數量有限,就應該留給最需要的病人,這才是「藥盡其用」。 抗疫因時制宜,現階段要減少重症死亡。梁萬年的建議,重點在於「分階段」抗疫,策略要因應疫情不同階段而變,但總目標仍是動態清零。新冠病毒廣泛擴散,即使疫情回落,社區仍會有很多隱形傳播鏈,全民強檢是有效清零工具,也是疫情進入下降軌中後段時,加快結束疫情的手段,要做的事,相信還是會做。優先「三減」也好,全民強檢也好,全都需要強而有力的統籌協調,特區政府做得好不好,將大大影響出來的結果。特區政府應對第五波疫情,表現不忍卒睹,領導力、指揮力、執行力不足,表露無遺,根本做不到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政府不同部門協調不足,推動疫苗通行證又瞻前顧後,一再錯過適當行動時機。倘若政府表現依然故我,香港有可能要為抗疫失敗,付上更沉重代價。
星島社論
疫下確診人數持續高位徘徊,病人逼爆公院,令醫護疲於奔命,但私營醫院卻拒接收新冠患者,不但加重公院負荷,還有違醫德。疫災無情,救人如救火,私家醫生應毋忘初心,秉承救人的承諾,積極參與接收輕症和發燒病人,緩減公院壓力,為抗疫戰作出貢獻。 拒治發燒病人 違醫德折騰患者 不少確診者通常會出現發燒、咳嗽症狀,十三所私院大多不接收新冠病人,有的連發燒病人亦拒諸門外,須自費做檢測呈陰性才診治,一旦有住院病人染疫,更即時將病人轉介到公院。這種歧視確診者和發燒病人,並非私院獨有現象,連不少家庭醫生亦在診所張貼通告,不為發燒病人診症。 部分醫生以自己年紀大和患有慢性病,或以私院設備不足為由,拒絕為發燒病人診症,擔心染疫後,無法為社區病人看病,後果更嚴重。他們嘴裏說得冠冕堂皇,但實際上可能是憂慮診所或醫院爆疫後要短期停業消毒,影響收入。 須知道,醫科生在入學時,以至醫生在行醫前都會宣讀誓言,包括立誓獻身人道服務、本着良心尊嚴行醫、對病患負責等。現在執業的私家醫生不管以甚麼理由來解釋,也難掩飾其有違當初行醫救人的誓言。再加上其一刀切拒為發燒病人診治,除有「揀客」之嫌,更令不少普通流感病人也被波及,無法及時獲得適當治療,唯有無奈到急症室呆等,最終加重公院的負擔。 醫生須履行當日誓言承諾,盡心盡力去救急扶危,而不是一味只求自保。事實上,醫生想減低與確診者接觸,大可借助科技進行網上問診,而這種問診方法在內地和外國已相當流行。即使中醫講求望、聞、問、切,網上診症無法做到聞診和切診,但只要細心詢問病人的病情,也能準確斷症和開方,難度不大。至於普通流感病人,可要求對方先進行快速檢測,呈陰性便可面對面診治。 此舉可讓私家醫生履行治病救人的職責,又可以做好分層治療,讓家庭醫生在疫下更能好好照顧一些輕症確診者和其他病人,使公院可集中人手和資源處理不斷湧現的重症個案。 星洲推經濟誘因 促公私院聯動 面對公共醫療資源緊張,港府可參考新加坡前年成立「公共衞生防範診所」(PCPH)經驗。新加坡當局調動逾八百私家診所和幾十家公立診所加入防疫體系,私家診所負責接收和分流發燒病人、檢測工作,嚴重確診者才轉介公院診治,以分擔公院壓力。當局為參與PCPH診所不但提供額外裝備和訓練,更給予三種津貼:一萬坡元(五萬七千港元)商業補貼、一千二百坡元(約六千九百港元)拭子檢測計畫啟動基金、醫生染疫每天可獲五百坡元(約二千九百港元)補貼。 港府當前急須調動私營醫療機構協作,可提供經濟誘因,若診所爆疫,每天給予一定金額津貼,並為診所消毒,以彌補暫時停業的損失。 同時,當局亦應動員私院資源抗疫,要求接收更多由公院轉介的非新冠病人,為發燒病人提供門診服務,並明確傳達訊息,若確診人數繼續爆升,則會徵用私院來接收輕症病人,屆時勿用欠缺隔離病房來推搪,因老舊的伊利沙伯醫院也能透過增加抽氣扇,將普通病房改成負壓病房,設備相對較新的私院為何不能。 染疫死亡人數與日俱增,人命關天,私院和私家診所不能再袖手旁觀,應堅持救人初心,展現應有的專業精神,更有擔當地援助公院,共同戰勝疫魔。
東網正論
全民檢測做還是不做?運房局局長陳帆前日才跑出來侃侃而談,本月底至下月初將進行全民檢測,還言之鑿鑿表示會配合有限度禁足。詎料言猶在耳又有變卦,最新消息是全民檢測不是現階段最優先工作,將推遲至4月進行,目前首要降低死亡率、減少重症。政府消息混亂,市民無所適從,唯一肯定的是,以廢官水平搞全民檢測只會一鑊泡,倒不如集中人手資源挽救長者性命。 本港新冠疫情仍未受控,據模型推算,全港或已有20%人口染疫,而死亡人數同樣迭創新高。昨日有160名患者離世,另有127宗滯後呈報死亡個案,至今累計2,365名患者死亡。可以看見,今波疫情的整體死亡率高達0.46%,冠絕全球,60歲或以上長者佔整體死亡個案69.3%,令人震驚。絕大部分均有長期病患或居於院舍,可見政府再不正視院舍爆發的嚴重後果,只會有更多老人枉送性命。 毫無疑問,長者死亡率高企,一方面是同專家所說的疫苗接種率低有關,但更重要原因是港府完全沒有提供隔離支援,中招的院舍長者被送到急症室後長期暴露在寒冷的戶外地方吹風,再不然將他們大腳踢回院舍,令病毒不斷蔓延,連原本未受感染的長者也無法幸免。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曾經指出,因疫情而病逝的長者之中,不少人可能並非直接死於新冠病毒,而是死於低溫症、長期病患惡化、在露天地方缺乏適當照顧和治療等,直接踢爆醫管局草菅人命。儘管港府其後將一兩個體育館改為確診長者的暫託照顧中心,但一來必須經醫管局轉介,費時失事;二來場館和床位非常有限,杯水車薪,結果不少確診長者依然難逃一死。 最悲涼的是,一名79歲與家人同住的染疫老婦,昨日凌晨被人發現在葵涌一個公園的女廁內自縊身亡,疑過於憂慮遂走上絕境。香港是一個富裕社會,一向自詡醫療水平高人一等,萬沒料到一場疫情便見真章。公營醫療崩潰,私營醫療見死不救,長者一旦確診,便等同被宣判患上絕症,箇中的絕望無助非筆墨所能形容。 歸根究柢,特區之所以淪為長者煉獄、絕望之城,與港府抗疫無能、高官失職怠政、本地專家不務正業脫不了干係。正如內地專家組組長梁萬年所說,目前特區應集中醫療資源優先實現「減少感染、減少重症、減少死亡」,並借鑑內地「四集中」做法,即「集中患者、集中專家、集中資源、集中救治」,強調香港不能選擇躺平,否則危害無窮,無異於對無所作為的港官一記當頭棒喝。 明乎此,港府與其對全民檢測進行與否搖擺不定,倒不如集中精力挽救老弱傷殘者的性命。全力加快為未染疫的院舍長者上門接種疫苗,將方艙醫院等單位轉為接收輕症長者的隔離設施,截斷病毒在院內和社區的傳播鏈等,方為當務之急。老人的命也是命,絕對不是本港某些專家所謂「物競天擇」的犧牲品。能否力挽狂瀾於既倒,端視乎當局是否痛定思痛,奮起抗疫。
頭條社論
香港經歷了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大考驗,確診人數由早前日均逾五萬人,死亡人數逾百,到過去兩天回落到萬多人,出現了到頂後向下的趨勢。然而,日均二萬多人染疫,依然嚴重,再加上外國經驗顯示,當疫情放緩,官方抗疫措施放寬,人們的抗疫意識轉弱,病毒又有機會橫行,導致疫情再反彈,本港官民必須引以為戒。 港大醫學院昨天發表最新的第五波疫情推算研究,第五波疫情在上周五到達頂峰,橫行幾天後,於本周一轉勢,向下回落。預測至本周一為止,本港累計感染人數達到一百八十四萬人。港大這個科學推算,與民間粗略的計算脗合。部份傳媒以大型公共機構的前線染疫數據,推算工作人口中招,也得出本港應有一百多萬至近二百萬人染疫。現在最重要是守住疫情的回落趨勢。 港大亦推算疫情於下月底降至一千人以下確診,至五月中旬持續穩定在一百宗以下,但假設維持嚴謹的社交限制措施,公眾也要盡量配合,減少外出,商界同時鼓勵在家工作等,只要各界保持最高警覺,持之以恒抗疫,才能合力把疫情遏下去,同時防止反彈,最重要是減少染疫死亡的長者人數。現在疫戰尚未成功,還須繼續努力。確診留家隔離並康復的市民,應主動向當局平台申報,向政府提供有用的統計數據,更好地對應疫情的變化。

Share:

More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