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日本福島地區食品進口解禁,政府雖然一再強調開放福食進口,並沒有以食安為籌碼,換取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然而開放福島食品絕非因為台灣人喜歡吃福島產品,官方說法是開放進口可以展現台灣與國際接軌的決心,也可視為加入CPTPP的敲門磚。未來政府會做好嚴格把關以維護國人健康,但是情況可能並非如此單純,台灣未來仍面臨一些挑戰。 目前全世界只有少數國家,例如中國大陸、南韓以及台灣,並沒有全面開放日本福島食品進口。除了食品安全考量外,更有錯綜複雜的政經因素。日本針對南韓的禁令,還在世界貿易組織(WTO)的爭端解決機制提出告訴,但結果對日本不利。在台灣此議題則陷入執政黨必定支持開放進口,在野黨則全力反對的長期循環。 基於此,政府有責任面對開放福島食品進口立場轉變的昨非今是,逐一檢視過去所強烈反對的觀點。例如目前強調回歸科學證據、比國際標準更加嚴格,以及為食安把關的三項原則,與過去馬政府並無差別。為何民進黨過去在野時反對,但是目前就可以解禁,是因為情況已有改善,還是執行方式不同,都應有明確說明。 政府一再保證未來會在邊境檢驗,讓國人可以吃的安心,但更應要求日本在源頭即落實查核做好管理。雖然一般認為日本對食安管理要求非常嚴謹,發生漏洞機率偏低;但是台灣應檢視日本在處理福島食品出口相關流程及檢附文件,是否對台灣與其他國家均一視同仁,特別是我方一直要求日本需提出具有公信力的產地證明及輻射安全證明,未來開放後日方能否配合到位,必須嚴格落實。 先前開放美國萊豬,並未強制規定進口美豬需標示萊豬及非萊豬,主要理由是以瘦肉精做標示區隔違反國際規範。此論點不但具有爭議性,反而使消費者在資訊不足下無從辨別,因而使美國豬肉進口大減,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結果。未來雖然要求進口日本福島食品必須標示產地,但是由於日本食品種類繁多,過去也曾發生產地標示不實個案;以及複合式包裝食品與其附加內容物產地不同而引發疑慮。政府雖然會查核內外包裝的產品標示與產地證明,但如何提供足夠資訊,使消費者能夠明確區分,也必須妥善處理。 在台灣開放萊豬進口後,政府又規定學校及軍事單位,甚至奧運培訓基地禁用萊豬,顯示政府對萊豬食安管理仍不具信心。未來開放福島產品進口後,若此種欠缺科學證據,增添國人食安疑慮,「開大門,關小門」的做法再度重演,不但會和台灣與國際接軌的訴求背道而馳,更有可能會引起日方關切。 政府以為開放美國萊豬及日本福島食品進口,就可打通台灣加入CPTPP任督二脈,這是一廂情願的想法。因為英國也禁止美國萊豬進口,但英國在申入CPTPP四個月後即成立工作小組,目前進入正式談判階段,進度超過台灣;顯見CPTPP成員並不在意與自身經貿利益無關的美國萊豬問題。 中國大陸也已經提出申入CPTPP,但迄今仍維持對福島食品進口禁令。未來開了福島食品大門的台灣,能否取得先機搶在中國大陸之前成立工作小組,也是另一觀察重點。 平心而論,加入CPTPP需得到全體會員的支持,福島解禁可能只是日本關切的其中一個問題,台灣仍要有對CPTPP所有成員付出更多「頭期款」的準備。而由宣布解禁到正式開放的預告期僅有十天的快速程序下,是否可立竿見影,加速台灣取得CPTPP入場券,也是未來檢視的重要指標。
明報社評
第五波疫情升級,多間醫院及護老院爆疫,急症室及隔離設施壓力沉重,部分感染者出現病徵,在家呆等數天未獲安排入院,家人鄰舍憂心不已;政府在各區大派自我快速檢測包,卻沒有做好相關支援準備,信息發放混亂,快速檢測陽性後應該怎麼辦,言人人殊,公眾無所適從。刻下部分市民失去抗疫鬥志,政府抗疫安排如此混亂,就算市民想配合,亦不知如何是好。特區政府強調堅持「動態清零」,實際表現卻顯得力有不逮。國務院港澳辦昨晚表示,近日將會同國家衛健委、國家疾控局,與特區政府及粵深當局開會,共同研究制訂支持香港疫情防控的政策措施,保持香港社會大局穩定,但願這能成為本港第五波疫情的轉捩點。 投入國家力量助港 為保社會大局穩定 昨天香港單日新增個案近千宗,長者死亡病例陸續出現,明愛醫院及多間護老院爆疫,情况尤其令人擔心。香港公營醫療系統容量本已相當有限,醫護人手長期不足,第五波疫情爆發至今,縱使輕症居多,已對醫院構成重大壓力,萬一真的升至單日數千甚至上萬宗,醫療系統崩潰情况,實在不敢想像。本港第五波疫情已然失控,政府專家顧問袁國勇坦言,以目前本港的人力資源,已無法應對這一波疫情。港澳辦的最新宣布,反映中央認為香港疫情惡化之勢,已上升至可能影響社會大局穩定的層次,有必要投入國家力量,協助港府控制疫情。 最近中央多次就本港疫情,向特區政府表達關切,並表示內地將全力支持特區政府採取果斷措施,堅決遏制疫情蔓延。中央今次決定,港府事前是否知悉,暫時並不清楚。觀乎昨天港澳辦的說法,這是「根據中央有關決策部署」而為,疫情交流會議在深圳舉行,與會者包括中央及粵深官員、特區政府代表,以及內地防疫專家,目的是「共同研究制訂及實施」支持香港疫情防控的政策措施,保持香港社會大局穩定。內地蔬果供港,日前受跨境貨車司機染疫影響,市面一度出現搶購潮。廣深對口單位代表赴會,有助保障對港物資供應,亦體現了內地香港緊扣相連,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空談「與病毒共存」很容易,結合現實情况考慮卻是另一回事,新冠疫苗接種率九成以上,是最起碼的門檻,另外還要考慮醫療負荷能力等因素。英國與病毒共存,近周平均日死300人,外媒走訪倫敦醫院深切治療部,當地醫護表示,院內情况雖較去年最高峰為佳,但依然很嚴峻,人人疲於奔命,當局解除防疫措施,形容疫情步向尾聲、一切復常在望,跟醫護親身體驗截然不同,如處平行時空。新冠病毒減弱變成風土病,雖是世人所欲,惟無人確知此日何時來臨。新加坡政府特意向國民解釋,風土病化過程中,必會出現多波疫情,「躺平」放任傳播,也許可以加快此過程,但人命代價亦更大,星洲走共存之路,依然保持防疫限制,就是因為人命關天,為了確保醫療系統不被壓垮,防疫措施必須因應疫情,適時調節鬆緊。若有人以為躺平共存一了百了,明顯將事情過度簡化。 港府抗疫安排粗疏 如叫市民「打自動波」 本港新冠個案每隔數天即倍增,醫管局表示,各區急症室嚴重超出負荷,影響其他緊急治療,至於公院隔離病房及病牀使用率亦已飽和。竹篙灣檢疫中心改為社區隔離設施,供輕症患者入住隔離,第一期近600間房,相信很快會用盡,保守估計,目前至少有逾200名病人尚待送院,當中有人在家等了7日,仍未獲醫院收治或安排隔離。另外,由於要調配醫護到社區隔離設施的醫療站,醫管局人手更是捉襟見肘,需要一邊急聘已退休及非全職醫護幫手,同時還要逐步減少非緊急醫療服務。 第五波疫情愈演愈烈,醫院及現有社區隔離設施不敷應用,只是時間問題。無症狀者居家隔離、輕症者居家治療,容易感染家人甚至鄰居,做法必有風險,當局事前部署是否周全、風險管理是否穩妥,至為關鍵,然而這正是外界擔心所在。觀乎最近情况,政府的處理,猶如叫市民「打自動波」,很多安排和指示都不清不楚,叫市民無所適從。近日一再有圍封強檢居民表示,有家人確認染疫,當局通知他們一家不要離開單位,可是呆等多日,仍然未見進一步的送院或檢測安排,首次強檢結果呈陰性的一些家人,陸續出現病徵,不知如何是好。另外,港府因應檢測能力有限,在各區派發自我快速檢測包,並在宣傳片呼籲結果陽性者到急症室再做核酸檢測,結果塞爆急症室,至今很多人仍不清楚,倘若自我快速檢測呈陽性,究竟應該怎麼辦。政府推出措施,理應作出充分說明,沒理由要市民「估估吓」。 港大專家流行病學模型推算,單憑港府之前的社交距離措施,不足以遏阻疫情,下月中每天將有超過450人入院,超出醫療負荷,估計到6月中累計將有近千人死亡。最新社交距離措施昨天生效,至少要等一至兩周才會看到效果,有政府專家認為,若疫情未見緩和,需要考慮封城。現在中央出手相助,香港抗疫形勢出現新變數新轉機,決定是否「封城」前,可以先聽取內地專家意見,看看有否其他選擇。本港病毒追蹤能力弱,單靠追蹤辦人手追查,難望走在病毒之前,應該多些借助大數據。私隱專員表示,「安心出行」加入追蹤功能,若是因應公眾健康需要,法例並未禁止。政府若有控疫決心,應該盡快補現行系統之不足,莫再猶豫。
星島社論
昨天新增確診數字雖回落至九百八十六宗,但情況依然非常嚴峻,市民檢測陽性逼爆急症室,加上明愛醫院內科病房也爆疫,令公共醫療系統瀕臨崩潰,而確診者卻遲遲未能送往隔離中心,呆坐家中播疫。面對疫情惡化,有專家提出封城,有的建議將未打針的長者隔離,究竟那個方案較可取仍有待研究,但當務之急卻是動員可用資源,將新推出的控疫措施做得更順暢高效,紓緩疫情,而封城只能作為最後手段。 精準善用大數據 疏導檢測人潮 Omicron變種病毒自去年除夕殺入社區後,四十二天來錄得近六千二百宗,令公院隔離病牀不勝負荷,加上多家醫院有幾十名醫護中招,不少市民透過快速檢測驗出陽性後湧往急症室求診,使醫護無法有效應對,逼使政府將竹篙灣檢疫中心改為收容症狀輕微確診者,緊密接觸者改作家居檢疫,以便騰出隔離病牀予重症確診者使用。此外,市民在檢測站動輒排隊六小時才能採樣,即使自掏腰包檢測也要排隊三小時,不少檢測呈陽性的在家苦等多天,也未獲安排到隔離中心,結果出現一人確診,全家多人被感染的荒謬現象。 面對醫療設施爆滿,現有人力資源不足以應對疫情,政府專家顧問袁國勇認為,目前最重要是保護體弱多病的長者,立即為他們打針,同時騰空亞博館來隔離未接種疫苗的高危長者,至於病症輕微的患者則安排居家隔離,以免公共醫療服務癱瘓。這項建議明顯是從減低死亡率的角度出發,以保護長者為前提。 另一位政府專家顧問梁卓偉透過社交距離措施的有效性及疫苗覆蓋率兩大數據,進行流行病學模型推算,指若按現行防疫措施,有效遏制Omicron傳播率達七成七,預計到三月底累計會有二萬八千人染疫,到六月中旬有九百五十人死亡;但若按照上海封城經驗,有效遏疫傳播率則高達八成半,到六月中只會有一百一十五人死亡。 不少人認為長痛不如短痛,封城可迅速將疫情解決,總好過要大家折騰幾個月,但要實施封城並非易事,因要在全港同時實施禁足令並進行檢測,需要大量人力物力,還要解決市民每日三餐和日用品的需要,而且經濟活動將大停擺,嚴重影響市民日常生活,代價很大。即使港府向中央求助,但安排人手和物資需時,才能做到有條不紊,非短時間可做到。 病毒擴散不等人,當前急務是透過各種檢測盡快將隱形病患者找出來隔離,如何改善檢測排隊人潮,避免市民在戶外排隊大半天和四出跨區頻撲。當局決定在十個檢測站設派籌機,讓市民用手機查詢最新輪候情況,並派人在場監察杜絕炒籌是值得嘉許,但這並不足夠,因政府掌握各檢測站的大量數據,若能精準善用,在網站和透過傳媒即時發布某站需輪候多少小時,就像路面交通消息般讓人知悉後繞路走,有助疏導檢測站人流;並應為行動不便的長者和孕婦設立關愛隊,讓他們免卻排隊之苦。當局同時須研究如何能大幅提升檢測量,若採樣員和化驗員不足,須向內地求助借調人手。 做好隔離配套 減家中播疫風險 改善檢測排隊人潮之餘,亦要解決檢測呈陽性後遲遲無法到隔離中心問題。假如是隔離設施不足,當局可考慮徵用紅館或一些大型體育館作臨時隔離中心,從而減低在家中播疫風險。若果是欠缺救護車運送確診者,目前有很多校巴或旅遊巴閒置,可考慮租用相關車輛,事前事後做好消毒工作,便毋須擔心播疫,且可為相關營運者提供收入。 當局目前須與病毒鬥快,透過改善檢測和隔離配套,冀能緩減病毒散播,避免醫療系統崩潰。若疫情持續失控,不得不認真考慮封城這最後手段,並適時向中央求助。
東網正論
疫風蕭蕭,大河雖寒,仍擋不住港人求生意志。農曆新年假期剛過,往年這個時候,應有大批返鄉探親的市民回港,如今卻愈來愈多港人逆流北上,未能預約隔離酒店的照樣闖關,何解?皆因僅一河之隔,北岸太平盛世,抗疫張弛有道,南岸疫火四起,政府無能,民不聊生。縱然生於斯、長於斯,誰又會想無緣無故死於斯?市民不想病死也不想餓死,只好自尋生路。本港淪落至此,中央何時才對港府追責問責? 本港過往擁有「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從小小的漁港發展成金融都會,憑着獅子山下精神,挺過金融風暴、沙士來襲、金融海嘯等一場又一場危機。這一切並非過去的執政者才華橫溢,而是每每遇上危機,港人皆放下恩怨、忘記立場,同心共濟、不離不棄、共赴患難,才達致今時今日的成就。如今港府卻把神奇化作腐朽,抗疫超過兩年,成功把「頭痛醫頭」方針進化為「頭痛醫腳」,既不依據科學,也不因時制宜,從不對症下藥,疫情緩和時放鬆警戒,縱容國泰,至疫情爆發又未加強檢測,反而瘋狂谷針。更甚者,制訂政策從不周詳考慮,漠視民意、與民為敵,終導致社會分化、民心背離,市民眼見「同心抗疫」無望,於是一心逃離。 連日來坊間罵聲震天,本來文靜儒雅的港人不禁粗口盡出,怒火矛頭直指港府。原因無他,港府在「動態清零」與「與病毒共存」之間搖擺不定,口說「清零」卻走「共存」之路,想方設法迫使港人打針。偏偏「動態清零」中的重中之重,在「及早發現」一環之上,港府更是愛理不理。例如在疫情最嚴峻之時,竟傳出多個檢測站準時落閘,不但白白浪費市民排隊時間,更反映了港府抗疫心態,口講防疫要爭分奪秒,實則準時下班才最重要,又彷彿印證了「病毒每晚6時後不再傳播」在官員心中,原來並非笑話。 在防疫抗疫上,港府推行諸多辣招,且辣上加辣,聲稱目的是減少人流;官員多次要求民眾減少出行,呼籲僱主容許員工在家工作;凡此種種,無不反映港府把疫情擴散歸咎於人員流動之上;然而現時本港人流較為密集的,當數檢測站和接種中心,又印證了官式笑話。別人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港人則是日出排隊,日入也測不到;面對市民怨聲載道,港府繼續「治標不治本」的作風,竟想到試行以派籌代替排隊輪候,而並非增設檢測站,結果造就唯利是圖的人趁機炒賣輪候籌。 「趁火打劫」的人固然可恥,但港府施政不當造成這種商機,更教港人可悲。港府始終不正視檢測能力不足問題,單純重啟火眼實驗室了事,未向中央請求更多支援。如今有市民不惜花費重金購買輪候籌,正好印證了並非市民不願接受檢測,而是港府未有提供足夠渠道讓市民接受檢測,責任誰屬、一目了然。 事實上,眼見港府抗疫不力、經驗不足,近日已有多位專家隔空發聲,認為推行全民檢測才是找出所有受感染者,斬斷病毒傳播鏈的根本方法。港府堅拒進行全民檢測,教人摸不着腦袋,不明白其用意在何;奇怪的是,港府又宣布推行全民快速檢測,耗費大量公帑去購買檢測包,難道快速檢測比起傳統檢測更為準確嗎?事實上,愈來愈多聲音認為,港府一再提出折衷方案,不過是為了把責任推給市民,營造市民不配合抗疫假象,堵塞輿論之口,應付來自中央的壓力,為抗疫不力尋找藉口。 網絡上流行着「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只怕豬一樣的隊友」的說法,市民此時此刻感同身受,才發現原來並非笑話,而是至理真言。病毒固然可怕,卻比不上庸官小人當道更叫人心寒,港人才會紛紛北上回鄉。比起香港,內地執行「動態清零」更為徹底,疫情管控更為嚴格,百姓的生活卻較港人輕鬆,皆因疫情爆發往往遭到迅速遏止,對市民的影響有限且短暫;更因政策方針明確且有效,百姓清晰看見前路,自然萬眾一心。 更重要的是,內地人民感受過湖北武漢市大爆發時的疫慌,也看得見中央對於抗疫的決心。每每有地方疫情失控,中央定必派出工作組指導防疫,撤換失職怠職的地方「一把手」更是例行公事,各地領導又豈會敷衍塞責?當地方官員盡責抗疫時,自然可以獲取民心,又何需裝模作樣,高呼「做好呢份工」或傾訴「熱廚房」之苦呢?反觀港府,出入境人流大減,港府在「外防輸入」依然有疏漏,「內防擴散」更淪為笑話,市民不想陪葬,不欲死於港府無能之手,也只好另覓「張良計」;出國或北上,至少自由或安全可任擇其一,總好過留在香港「雙失」。
頭條社論
Omicron變種病毒肆虐,染疫人數大增,密切接觸者人數乘以倍數,導致快速檢測盒供不應求,市場缺貨,須快檢者十分焦慮。而強制核酸檢測服務中心預約爆滿,門外排滿未預約的市民,大打蛇餅,不少人於寒風排一、二小時苦候,就算檢測後證實沒有感染新冠肺炎,也隨時凍到病。當局要即時檢視未來快測盒和強制核酸服務的供應,不要出現「樽頸」而延誤堵截病毒的傳播。 昨天網上有人「發疫財」,推出收費的「代排隊」輪候強檢服務,或出售「代輪強檢籌」,反映供不應求情況相當嚴重。傳染病專家預告,第五波疫情正在發展中,仍未達到頂峰,日均染疫人數或會再大幅上升。換言之,須要強檢的市民會愈來愈多,究竟現時快測盒和強檢服務是否可以應付稍後「海嘯式」的需求?政府必須早作籌謀,作好應對的準備,即時向供應商加單訂購,同時向內地尋求援助,以求透過龐大的檢測量,找出更多染疫者,以切斷病毒在社區擴散。 儘管港府在網上公佈各區檢測中心的預約情況,但多數市民不清楚,也不主動尋查,當局應每天主動公佈,讓市民清楚「塞車」時間,好作安排,減少長時間排隊之苦。同時,當局要改善強檢中心的服務,除了加設派籌機,也要研究如何防止有人「炒籌」,推行實名制,一方面防斂財,另方面保障私隱,大有必要。

Share:

More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