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疫情逐漸升溫,各行各業又開始繃緊神經。不僅開始分流辦公,有些公司更再度實施在家上班。雖然大家都已經有與病毒共處的心理準備,但還是希望透過零接觸或低接觸的方式與環境,盡量減少病毒所帶來的危害。而經過將兩年來的衝擊與適應,許多產業都已逐漸透過數位轉型來強化組織韌性,但還是有許多中小微企業需要政府協助推一把。 政府也的確觀察到這樣的狀況,因此正大力推動中小企業產業數位轉型工程,我們樂見政府著力於產業競爭力的提升,但也想提醒政府,在提升產業實力之餘,也應該趁疫情的契機,加速推進政府組織及服務的數位轉型。 為了提升施政及服務效率、與民間產業共同進步,數位轉型也是政府自身責無旁貸的工作。根據世界銀行的主張,政府數位化進程可分為四個階段:最早為類比式政府(Analog Government),所有行政工作均採紙本與實體方式進行;第二階段為e化政府(e-Government),大部分的資訊開始在網路上協作、並提供民眾查詢,但原則上資訊流仍然是單向地由政府對民眾溝通。 到了第三階段的數位政府(Digital Government),政府除了透過網路、App等數位科技將服務推送給民眾外,亦從民眾身上蒐集服務的體驗數據,做為改善服務效率的參考,例如:運用上下車熱點數據決定計程車招呼站的設置點,或是分析刷卡時間與人數來優化市區公車路線安排。 事實上,先進國家多已進入數位政府階段,而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2021世界數位競爭力調查評比,台灣於評估國家數位化轉型程度的「未來整備度」指標排名第七,可見我國政府對大多數國民的數位服務提供上已見完備。 然而,數位政府在某些「特例」下仍有服務失靈的可能,因此第四階段的「GovTech」,可視為數位政府的進階,除了更強調跨部門之間資訊的通透與共融,並以公民為中心,大體上可理解為兩個重點:服務對象的無差別、以及服務空間的無縫隙。 所謂「對象無差別」是指如何讓所有民眾都能享有政府的服務,而無性別、年齡或族群之差異。舉例來說,一般人上網預約施打疫苗是再簡單不過的事,但對不諳手機或電腦的長輩,若系統不夠便利且無人指導,他們接受政府服務的權利就可能被剝奪。根據聯合國統計,全球有9.3%的人口為65歲以上的高齡族群、15%的人口身有殘疾、以及9.2%的人口居於貧窮線(每日生活費1.9美元)以下,這些人均為所謂的數位弱勢。若說過去的數位政府已讓85~90%的國民順利以數位的方式接受政府服務,未來趨勢將更聚焦如何以更平價、直覺的科技,把餘下10~15%族群的也包容進來。 至於在服務空間上,也必須不因地域的改變而讓原本習以為常的事變得窒礙難行。今年受到新冠疫情衝擊,凸顯許多待解決的課題,例如一般小吃店原本僅做內用生意,轉為外送/外帶面臨餐點上架宣傳與妥適運送等問題,以及醫院原本採實體看診及開立處方箋,轉為線上問診後,民眾卻仍得實體取藥等。 真正的「空間無縫隙」,唯有所有生活大小事做到真正的虛實融合且能迅速切換,能線上處理的就完全線上處理(如:工作會議),非得實體處理的、也能隨時在最短實體通勤距離內完成(如:網購到超商取貨)。近年如C40 Cities等國際聯盟或大型城市,均訴求打造「15分鐘」生活圈,意指市民所有生活所需,應該能以在15分鐘內以步行、單車或其他輕型交通工具等方式就能到達或滿足。如此種種將促使各項數位與實體基礎設施的改造,並牽涉相關產業發展與監管議題,值得提前關注與部署。
明報社評
春節假期過後,本港新冠病毒感染個案急增,這邊廂,政府應對不力左支右絀,控疫措施未能走在病毒之前,安排失當苦了市民;那邊廂,部分人失去抗疫戰意,「與病毒共存」成為躺平藉口,抗疫形勢愈發令人憂慮。Omicron「相對溫和」但傳染力強,不等於再無遏阻傳播需要,世界衛生組織日前才就此提出警告,何况目前本港還有較致命的Delta病毒株正在傳播,打針率一日未達九成,都必須堅持防堵政策。港府必須扭轉疫情應對一味追落後的情况,超前思維、超前部署至為重要。檢測中心大排長龍,急症室擠滿求診者,無不反映當局思慮不周。疫情有海嘯式爆發之虞,當局應及早籌謀,為無徵狀感染者居家檢疫,制訂安全預案,以備不時之需。 駁「阻止傳播無用論」 世衛:投降言之尚早 過去一周,本港單日新增感染人數、初步陽性以至不明源頭個案,幾乎天天破新高。昨天新增感染及初陽個案均逾600宗,不明源頭佔新增感染個案超過三分之二,逐一追蹤殊非易事,若想切斷所有傳播鏈,唯有採取更嚴厲的社交限制。官員早已預告,今天行政會議後將有新措施出台,如何進一步減低人流、提升病毒檢測能力,有待今日揭盅。 本地感染個案近日急升,明顯與過年跨家庭聚會等有關,種種迹象顯示,疫情幾何級數上升已經開始,然而值得留意的是,部分人似乎並不太過在乎。這陣子,經常有人說Omicron死亡率低重症少「不足為懼」,有人則認為Omicron傳染力超強,阻止傳播「徒勞無功」,最後「結論」往往都是防疫措施「擾民」,不如與病毒共存,云云。 類似的觀點,最近在一些尚未放軟手腳抗疫的國家或地區甚為普遍。加拿大首都渥太華近日便爆發反防疫示威,跨境貨車司機堵路,全市進入緊急狀態,當地部分市民要求盡撤防疫措施,有衛生專家則指出公眾存在誤解,強調與病毒共存是一個學習過程,不代表要立即撤銷所有防疫措施,「共存」不意味可以「當新冠病毒無到」,而是公眾需要時刻對病毒保持警覺。世衛上周亦提到,厭倦抗疫和公眾壓力下,近期全球出現放寬防疫的趨勢,Omicron的特點,被一些人詮釋為阻止傳播「不再可能」又或「不再需要」,世衛方面強調,「沒有(論述)比這種說法更遠離真相」,警告各方不要低估Omicron,「無論哪個地方,現在投降還是稱勝都言之尚早」。 抗疫要成功,必須上下一心,政府要有領導力、決斷力和執行力,民間亦要負起防疫責任,不能任性。國家衛健委抗疫專家梁萬年表示,香港有能力做好流行病學調查,可以通過大數據信息化找出密切接觸者,精準管控,現在說「躺平」為時過早,相信「動態清零」對香港仍然適用。香港並非唯一奉行「清零」的地區,在台灣,當地一樣有專家認為清零是可行的,若要改行「共存」,必須先滿足九成接種率等條件。當下香港抗疫形勢雖然艱難,不代表應該放棄,現在投降必出大禍。 檢測混亂多不便民 居家檢疫要有預案 港府常自詡抗疫工作走在病毒之前,無論檢測和追蹤皆有「獨門秘技」,包括污水檢測和個案追蹤辦公室等,檢疫隔離設施亦很充足,然而第五波疫情卻一再證明,當局控疫工作仍然只是追落後,污水檢測屬滯後追查,就算追蹤辦有三頭六臂,亦無法應付眼前那麼多不明源頭個案。第五波疫情急轉直下,當局表現缺乏準備,連日來社區檢測站經常大排長龍,市民寒風冷雨下隨時要等上三四句鐘,苦不堪言。派籌既可避免市民捱冷呆等,亦可減少交叉感染風險,行政上也看不到有何難度,可是直到前天,才開始在荃灣公園的檢測站試用派籌安排。港府有意推動全民自我快速檢測,最近向市民派發快速抗原測試包,可是測試操作的簡介,同樣被指不夠貼身便民,容易出錯,更甚的是,市民快速檢測若呈陽性應該怎麼辦,各方說法亦不一。 政府宣傳片呼籲陽性者盡快到急症室,不少專家卻認為陽性無徵狀者紛紛湧至,只會加重急症室壓力,影響搶救更危急的病人,並且帶來交叉感染風險。公眾無所適從,各師各法,必出亂子。香港居住環境狹窄,無徵狀感染者居家檢疫,實非上算,可是一旦疫情海嘯式爆發,現有醫院和竹篙灣中心不勝負荷,居家檢疫可能是唯一選擇,在堅持動態清零下,如何做好居家檢疫,當局必須提早擬定預案,確保相關安排不會成為播毒途徑。 港府官員對「動態清零」這項國家防疫政策總方針一知半解,新華社評論文章變相為港官「補課」,解釋「動態清零」不等於「零感染」,而是指在常態化控疫狀况下,能夠快速發現、快速處置、精準管控和有效救治,切斷傳播鏈。香港人口密度大,國際交往頻繁,病毒擴散風險較一般城市高,可是港府現有抗疫機制不夠高效,動態清零能力不理想,亦是不爭事實。國家衛健委梁萬年認為,香港需要擴大核酸檢測,更快找到傳染源,也要有效追蹤密切接觸者,換個角度看,其實就是認為港府在這些方面做得不好。港府有必要認真檢討,切實改善。
星島社論
為應對疫情呈幾何級爆升,港府宣布由今天起啟用竹篙灣社區隔離設施照顧病情輕微患者,並啟動居家抗疫計畫,以免醫療系統不勝負荷。新抗疫措施順利推行同時減少交叉感染風險,除靠市民自律遵守居家檢疫規定外,政府亦須提供足夠配套和清晰指引,讓檢疫人士和市民知道甚麼可以做,甚麼不能做,減低不必要恐慌,並與市民約定一齊做快速抗原檢測,盡快將潛在感染者找出來隔離。 檢視家居環境 以決定隔離方案 昨天新增六百一十四宗確診,初步確診逾六百宗,均創爆疫以來新高,當局宣布今起將竹篙灣檢疫中心改為社區隔離設施,接收沒病徵或症狀輕微的確診者,至於與確診者有緊密接觸和次密切接觸人士,則分別改為居家檢疫十四天和四天,並須佩戴電子手環,而當局會先派員了解檢疫人士家居環境是否適合居家檢疫,若家住劏房,則須安排到檢疫中心檢疫。 港府要啟動居家抗疫計畫,皆因第五波疫情已失控爆升,每日新增確診宗數由雙位數突破一百宗共花了三個多星期,而由一百宗突破三百宗則花了兩星期,由三百宗突破六百宗只花了兩天時間。確診人數不斷飆升,但公院隔離病牀僅三千六百張,單是接收確診者便多達一千六百八十八人,即使每天有約一百人康復出院,若每天有逾六百人確診,隔離病牀四天便不敷應用。可是,還有其他重病須佔用隔離病牀,使用率累計已逾八成一,幾近飽和,隨時一、兩天內便爆滿。 至於檢疫設施也日趨緊張,目前有二千五百八十五間正在使用中,只剩一千八百七十七間可供使用,若每天有六百多宗確診,根本容納不了所有曾與確診者有緊密接觸人士。因此當局推出居家 抗疫計畫,就是做好分流,將沒病徵或輕症確診者送到竹篙灣,而本來要送到檢疫中心隔離的則居家檢疫,以便騰出病牀給重病人士使用,避免醫療系統面臨崩潰。 因此,居家檢疫是當前疫情失控下別無選擇的非常手段,同時會對同住的家人和整幢大廈住戶造成一定風險。當局強調要成功執行,須靠檢疫人士自律不外出,每天做檢測;大廈管理處配合定期對公用設施消毒,以及自行安排網購或託親友運送日用品和食物。問題是本港家居面積細小,未必人人會有自己的房間,如何在家自我隔離而不會對家人造成交叉感染,存在一定難度。在檢疫期間,家人是否可自由外出,抑或要一起坐「疫監」?若獨居長者不懂網購,當局若不提供物資支援安排,很難讓人安心居家檢疫。一旦有人違規外出購物,會有甚麼罰則?可向誰舉報?當局至今未有交代,須盡早公開相關指引,以便檢疫人士及其家人心裏有數。 港府除了對居家檢疫人士派發防疫指引外,亦應針對當前不少大廈出現垂直或橫向傳播,須向全港市民發出清晰指引,除了定期向U形聚水管灌水外,究竟應否打開廁所窗戶,抑或開啟抽氣扇通風,才能減低感染風險。與檢疫人士「共存」,可能會引起同幢大廈住戶不安,若大家都有清晰指引,知道應如何自處和加強保護,便可減低不必要焦慮和惶恐。 把握全民快檢 速揪感染者隔離 港府即將向全港市民派發快速檢測包,應把握這次契機,與市民約定在某天一起齊齊自我做檢測,透過這次大規模快檢,可望盡早找出誰已中招,呈陽性者須自律上報,讓當局安排他們再做多一次核酸檢測確定是否確診,再因應情況將他們隔離治療,才有望及早切斷傳播鏈。 疫情正在大爆發,遏疫關鍵是善用各種檢測工具,只要做到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才有機會盡早打贏這場疫仗。
東網正論
特區抗疫踏入了第三個年頭,由鼠年來到虎年,從疫苗未開發及缺乏口罩,到現在差不多八成接種率,以為守得雲開見月明,撥開雲霧見青天,誰知希望愈大,失望愈大,香港疫情不但沒有減退,反而是一浪接一浪,第5波爆發,專家形容是海嘯級或幾何式,昨日新增確診達614宗,較前日幾乎倍增,專家預計每日過千宗日子將會來臨,大家要作好最壞的打算。 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香港又再次令到全國關注,兩個官媒接連兩日接力發表評論文章,指香港須堅持「動態清零」,若採用「與病毒共存」,與內地通關免問。表面是評論文章,實際是有關方面發出的警告,大家心知肚明,京官看來已經失去了耐性,表達對香港抗疫無能的不滿,由官媒發表出來,不經官方訓斥,已經算給面子。 面是人家給,架是自己丟,一國兩制,但特區管理不濟,多年來都為中央添煩添亂,官媒對港事務發聲,已不是新鮮事,但罕有像這樣連環發文,令人想起2019年黑暴之亂,官媒也是如此擺出高姿態,痛罵叛亂分子,包括大漢奸黎智英,當時香港街頭暴亂無日無之,陷入水深火熱,政府進退失據,一年也不能止暴制亂,反對派更藉機想奪取特區管治權,由區議會選舉大勝,到圖謀操控立會選舉,左右特首人選,政治危機一觸即發,最後《港區國安法》橫空出世,一下子便把暴潮壓下來,把暴亂分子打得雞飛狗走。 當時已有聲音,覺得中央拖到最後關頭才出手,貫徹多年來對特區放任不管的作風,五十年不變,淪為五十年不管,兩制走歪了,荒腔走板,無心去殖,讓港英餘孽操弄特區政府,令人不禁要問,這是誰家天下!弄得特區烏煙瘴氣,牛鬼蛇神當道,廢官一就是裏應外合,一就是袖手旁觀,眼看香港幾乎成為西方的盤中飧,中央才施施然出手,扭轉局面,多年來擁有司法保護傘的壹傳媒黎智英,也淪為階下囚,反中亂港傳媒例如《蘋果日報》頓時煙消雲散,既然可以做得如此徹底,為何容許毒果為禍廿多年? 中央的「容忍度」真的很大,容忍了歷任失職的特首,現屆政府5年來建樹全無,搞出了暴疫兩大災劫,卻安然度過,問責只是徐英偉這些小角色,尚有數個月任期便齊齊拍拍屁股走人,留下抗疫及重振經濟這些爛攤子給下屆政府,這不是燙手山芋,恐怕是一枚核彈,沾手即爆,死無全屍,對下一任特首絕對不公平,對香港市民更加是懲罰,香港重重禁令,處處疫蹤,儼如死城,是想用這樣的狀態去慶祝回歸廿五周年嗎? 香港現況像截肢全癱的病人,毫無生命力,死氣沉沉,民不聊生,民怨沸騰,本是大好家園,家不成家,作為管家的固然失職,應該撤職,作為家庭一分子,百姓也像子女,怪家長所託非人,不聞不問,任由他們自生自滅,彷彿並非親生,像忘記了前人經過艱辛努力,才讓東方之珠重回巨龍懷抱,洗脫百年國恥,回歸初期十四億同胞的喜悅,為何現在又對這顆掌上明珠見死不救?常常有人質疑香港人不夠愛國,沒有歸屬感,但回想當年華東水災及汶川大地震,全城熱心出錢出力賑災,京奧時期香港人熱情慶祝打氣,是誰造成現時生疏的局面? 特區疫情明顯失控,如果再蔓延下去,恐怕會像新加坡,單日確診人數突破一萬大關,一日急升逾兩倍,累積接近一成人口染疫,大家能想像香港70萬人染疫嗎?令人感嘆去年底還在憧憬聖誕新年通關,才個多月時間,來了翻天覆地的改變,恍若隔世,現在不單止沒有可能商討通關,內地對香港人入境更加要收緊管制,通關遙遙無期,是兩年來最黑暗日子,香港少了北水,像沙漠中垂危病人,未病死已經渴死。 香港是中國不可分割一部分,香港有難,應該八方支援,疫情如同發生地震海嘯災難,救人如救火,刻不容緩,中央應該要派專責小組來港監督抗疫工作,角色職能類比內地的中央巡視組,可以點名失職無能的官員,呈報中央處分罷免,首先要換當然是庸碌無能,抗疫失職的食衞局局長陳肇始。效法古代斬立決,不需斬監候,絕對不能再拖,廢官「人頭落地」,才不會阻礙抗疫大事,其他如律政司司長鄭若驊,也是特區的腫瘤,引刀成一快,才能不負市民的期望。 抗疫同時要着手打救經濟,疫情在內地爆發初期,京官已經警告,切勿過分施禁摧毀經濟,港官沒有取經,井底之蛙,藥石亂投,諸多禁令,以為抗疫,實際殺雞取卵。晚市禁堂食證明是笑話,難道病毒在晚上六點後才出動?民以食為天,辛苦工作只為一啖安樂茶飯,針對堂食簡直捉錯用神,殺錯良民,食肆變犧牲品。若要對症下藥,應該集中火力取締樓上吧,非法聚賭及違規派對房,嚴刑重罰,才能阻嚇犯聚人。 現時的防疫措施千瘡百孔,醫頭不能醫腳,亟需要重大改革。港官不成氣候,京官應該聯同中港專家作決定,能者居之,特事特辦,勿拘泥於自治框框。至於抗疫目標,香港根本沒有資格談「與病毒共存」,現在是病毒不肯走,不由政府選擇。能夠「動態清零」固然好,但也要實事求是,寬緊有道,別讓市民未染疫已經餓死,現在立春剛過不久,香港已到了危急存亡之秋,中央要等到何時出手?莫待截肢已失救!
頭條社論
傳染力超強的Omicron變種病毒,迅速在各區擴散,令染疫人數急速上升,昨天確診人數跳升至逾六百宗,料每日的確診人數很快逼近一千人,突破一千關口也是意料中事,將會有愈來愈多市民需要送入醫院治療。為免出現首波疫情的等待和混亂,當局要加快提升中央統籌力,並招聘更多人手,配合足夠運送車隊,有序地送確診者入院。 還記者兩年多前剛爆發新冠疫情,有確診者須留家多天等候,仍未等到救護者送入院,有人等到不知所措,擔心自己留在家,增加傳染給家人的風險,亦有人等到病發不適。事隔兩年,第五波疫情的確診人數呈幾何級數上升,即使大部份染疫者病情輕微,但不排除部份患者情況較差,有需要盡快送入院治療。隨着確診人數暴升,須送院人數亦會驟增,港府應視之為重大考驗,不要讓首波疫情的混亂情況重現。 由於今波疫情患者多,分佈不同地區,如何有序地、快速地送他們入院,需要有效的中央統籌,反應須快速,部署要周詳,由簡單至接收患者電話、記錄居住地址、通知何時送院、預約準確的接送時間等,都需要訓練有素的員工負責。另外,預計大批分散患者,需要更大的運載能力送院,當局宜考慮聘用閒置的大批旅巴,負責運送病人的任務,並每天制定每區的接收病人路線圖,減少市民等候之苦。

Share:

More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