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不同於前次振興三倍券的熱鬧氛圍,這回振興內需五倍券的效期至今還不到一半,已陷入物價不斷上漲的憂慮中,果真形成最有感的經濟傷害。日前中央大學公布的12月消費者信心指數中,明顯反映了民眾對物價不斷上漲的深度憂慮。 如今的物價上漲,除了薪資水準跟不上之外,實已造成財富重分配的實質傷害,即財富更向有房族、資本利得族傾斜,卻深刻傷害無房族、定存族,使得財富分配與世代不平等進一步惡化。為了趨避貨幣貶值風險,民眾不得不致力追逐房地產等保值資產,且不論未來賺賠,光是全民心理壓力與投注的時間心力,就已是可觀的實質成本。若放任物價上漲的預期心理蔓延,經濟體系將付出的實質成本還將持續擴大。 不僅如此,物價上漲也正在扭曲資源的合理運用並擴大傷害。由於對房地產的需求暴增,加上低利資金豐沛的環境,營建業的榮景實不輸半導體業。 在台中,議員指控建商大獵地,今年內就有五家老牌幼兒園被賣掉將改建豪宅,這對於托育環境不足導致少子化困境的台灣而言,真是極大的諷刺及警示。更嚴重的是,這也顯示了世代不公平正在擴大,剝奪年輕人的需求以滿足富豪階級的慾望。 主計總處剛剛公布了8月底的工業及服務業職缺,整體職缺率為2.98%,其中營建工程業的職缺率高達5.14%,職缺數2.6萬,較前一年猛增1.1萬,雙雙創下史上最高。 營建工程包含新增投資的廠房營建,但四處拔地而起的住宅建案更是營建職缺率創下新高的重要原因。在房屋供給沒有明顯不足的情形下,額外新增的房屋需求已明顯排擠其他產業的用工需求,使得各產業缺工的情形雪上加霜。 為了穩定物價,經濟部已啟動民生物資查價。經濟部的查價將進行成本分析,以判斷是否哄抬,這樣的作法顯然排除了需求面因素。根據經濟原理,價格不只反映成本,也會反映需求,如果供不應求致使價格上升,其實是市場機能的正常發揮。若不能有效抑制物價上漲的預期心理,政府依據成本進行價格管制,往往事倍功半,更何況經濟體系正處於貨幣政策超級寬鬆下的資金豐沛狀態,要以查價來抑制物價上漲,不啻螳臂擋車,老天連下豪雨,要不淹水也難。穩定物價本是中央銀行最重要的工作,奈何下了豪雨反要經濟部來善後,央行反而像路人一般。 國內物價漲幅看似不若美國,但須注意我們的消費者物價指數並不包含房價,因而造成比較上的假象。台灣的住宅價格指數近兩年來屢創新高,漲價遠比民生用品更久更大。就民眾而言,對住宅需求的重視程度實比民生用品還來得高,對社會而言,房價高漲衍生的影響年輕人婚育意願問題也比民生用品漲價來得大。民生用品僅有個位數百分比的漲幅,就已惹得政府大動作查價,何以漲幅驚人的房價,卻不見任何政府單位比照查價管制。如果政府認為民生用品的合理漲幅不能超過成本上漲,那也應一體適用到房價上。 就房屋建築而言,成本固有提高,但全台捧錢獵房、台積電進駐高雄致使房地產飆漲、人口快速減少的屏東不動產銷售總額年增四成,這些現象難道是建築成本提高所致?政府一年多前即宣示打炒房,遠較經濟部查價早得多,卻成效不彰,儘管日來央行政策齊發、國發會還有「健全房地產市場方案」,民眾倒是想知道,房市何謂健全、何時健全而可以有一個負擔得起的房價所得比。 不管是經濟部、央行、國發會,一體的政府必有更積極妥善的方式可為,不應推責給國際趨勢,因為物價上漲的實質傷害正不斷擴大。
明報社評
Omicron變種病毒株在社區出現,第五波疫情山雨欲來,香港防疫如履薄冰,是否需要收緊社交限制,還看未來數天疫情發展,尚未接種新冠疫苗的市民,應該盡快打針,護己護人。香港疫苗接種率陷入瓶頸,長者打針比率尤低,當前港府需要做的事,就是根據專家的藍圖,全面落實「疫苗護照」。政府農曆年前收緊食肆及表列處所規管,市民必須打過針才能進入,只是一個開始,當局稍後應進一步將疫苗氣泡擴大至學校及老人日間中心。部分商戶擔心引入疫苗護照短期影響生意,然而面對病毒威脅,必須大我先行,外國經驗早已證明疫苗護照可行有效,倘若疫情大流行真的有機會今年結束,香港更要加緊谷針,早日達至接近全民接種。 香港疫情如履薄冰 疫苗護照事在必行 目前本港出現的Omicron本地感染個案,全都跟又一城望月樓有關,暫未發現源頭不明個案,又或新的群組爆發,惟因Omicron感染者未必有病徵,加上當日仍有6名在場食客未能追蹤到,病毒是否已在社區廣泛傳開,仍需時間觀察,未來兩周將是關鍵。Omicron致命性,比之前的主流病毒株為低,容易令人掉以輕心,甚至誤以為可以將它當成流感,然而本地專家指出,新冠病毒是百年來歷次疫情大流行中傳播力最強的一次,而在已知變種病毒株中,則以Omicron傳播力最為驚人,基本繁殖數高達6至10,意即一人可以傳染6至10人,一旦大規模爆發,仍可壓垮整個醫療系統。 Omicron全球極速擴散,歐洲多國和新加坡等都要重新收緊防疫措施。農曆新年將至,倘若本港疫情急轉直下,收緊社交限制,影響過年過節,亦是無可奈何。第五波疫情一觸即發,這兩天市民接種新冠疫苗的情况,較之前有明顯反彈,打第一針的市民,回升到單日過萬人的水平,可是全港疫苗接種率仍然只得七成左右,最需要打針保護的70歲以上長者,接種率依然不足一半,尚有逾60萬人未打針。 新冠疫苗在港開打超過300天,半年前尚可說當局應先做好公眾教育宣傳,時至今日,港人對新冠疫苗的作用理應相當清楚,但凡有看新聞的,都知道歐美各國如何靠打針「與病毒共存」,亦應該知道打第三針有助對抗Omicron。有關打針副作用的疑惑,專家解釋過不知多少回,除了極少數對打針過敏的人,幾乎所有成人都可打,青少年只打一針,出現心肌炎機率也很低,然而小部分人仍然出於誤解、定見又或政治鬥氣,抗拒打針。 公共衛生具有凌駕性,防疫不能任性,說之以理階段結束,就要採取更加強而有力手段谷針。很多國家都有疫苗護照制度,谷針效果明顯,法國是成功例子,香港有大量先例可援。比起部分西方國家準備強制國民打針,疫苗護照已屬相對溫和舉措,看不到意識形態層面有何值得爭拗,眼前問題不是做或不做,而是如何做好。 去年11月,政府專家顧問提出引入疫苗護照,最近個多月,官員一再向外界吹風交代計劃,包括下月中開始,政府僱員因公出入政府大樓須出示針卡,及至最近,政府更預告,農曆新年前將擴大疫苗氣泡範圍,市民至少要打一針,才能進入食肆、圖書館、體育館,以及戲院、健身中心等表列處所。 專家顧問提時間目標 理順執行安排免混亂 有商戶擔心「大時大節」引入疫苗護照,可能重挫生意。根據法國的經驗,有關打擊其實短暫和有限,何况香港接種率已有七成,比起法國初推措施時接種率只得三成,起步點明顯理想得多,隨着官員連日就新安排吹風,未來數周相信有不少人趕打針過年,凡此種種,皆有利減少對飲食等行業的衝擊。防疫大我為先,谷針有節有理,不應再找藉口阻撓推搪。比起大規模爆疫需要收緊社交距離措施,疫苗護照對食肆生意的影響,其實輕微得多。 世衛以今年終結疫情為目標,亦有外國專家認為,Omicron傳播力極強但殺傷力較低,或可加快結束疫情大流行。疫情發展不從人願,無人有水晶球預知今年底情况是好是壞,可是從積極角度看,倘若全球疫情今年稍後真有顯著改善,現在香港更要加緊谷針,早日實現全民接種,為全面復常作好準備。內地疫苗接種率超過八成,很多省市早前已陸續開打加強針,香港有必要追上腳步。港府擴大疫苗氣泡範圍,食肆和表列處所只是其中一步,未來應進一步擴大至中學及老人日間中心等地方。 根據政府專家顧問勾勒的藍圖,現在引入疫苗護照,目標是在3月時將接種率推高至九成,到5月再提升至99%,另有三分之二人口打了第三針。當局應參考這一時間表,有序擴大疫苗氣泡,理順行政安排,避免具體執行出現混亂。新冠疫苗免費接種,不像使用「安心出行」般面對較明顯的數碼鴻溝問題,無手機者可以用實體針卡或針紙,至於豁免安排方面,除了兒童未獲批准打針,只有持醫生紙證明無法打針的人,才可免打針出入指定地方,涉及人數很少,具體操作應較安心出行簡單。參考外國執行經驗,偽冒針卡針紙是較為常見的問題,當局應及早研究如何處理,以及制訂具阻嚇力的罰則。
星島社論
港股今年首個交易日還未擺脫去年弱勢,未能開出紅盤,恒指收市跌一百二十三點,本欄昨天分析,投資者今年要留意疫情黑天鵝和房債灰犀牛,除此還要關注全球資金流向。此因氾濫資金是推高美股等重要功臣,發達國家今年將會由放水轉為收水,削弱全球資金氾濫現象,這亦成為環球金融市場一大變數。    環球股市以美股馬首是瞻,表面上最影響美股表現的,將是新冠疫情再爆對美國經濟的衝擊,以及通脹逼使美國聯儲局加息的力度,但實際上對美股最具影響力的是資金氾濫會否逆轉。    美國標普五百指數去年全年大升百分之二十七,並且七十次創出新高,僅次於一九九五年的七十七次,足見美股牛氣如虹,值得留意的是,若由前年三月新冠疫情在美國大爆發令美股一度暴跌後,美股在二十二個月間飆升了一倍。 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    在新冠疫情還在爆發、美國經濟仍苦苦掙扎下,美股卻可暴漲一倍,最大的推動力在於資金氾濫。美國聯儲局在過去二十二個月,透過買債放水大行動,向市場投放了四萬五千五百億美元,較諸二○○八年金融海嘯後六年投放的三萬五千億還要多,就算儲局現在因通脹被逼提早在三月後不再買債,未來三個月還會買債釋放一千八百億美元,為股市加柴添火。    美股的另一資金來源是美國政府,特朗普和拜登兩位總統在過去兩年為拯救美國經濟,推出了至少四萬億美元的刺激經濟大計,其中不少資金是直接向市民派錢,如每名成年人可獲派三千美元。    儲局放水及政府派錢令湧入美股的資金大增,散戶買股資金增幅更加明顯。自前年爆發疫情後,美國有超過一千五百萬人下載股票交易程式,不少是首次投資股票的年輕人,且熱衷於當日沖銷的短炒賣。這亦令借錢買股的美股融資餘額持續急升,去年十月創出九千三百六十億美元的歷史新高,較前年同期上升四成,與前年三月疫情初爆發時的四千七百多億,上升近一倍,反映借錢炒股的熱熾。在全民皆股的現象下,美國家庭淨買入股票的總額在前年首度超過了美國企業。 各地央行較聯儲局早加息    資金氾濫、炒股者眾是過去兩年美股的主要推動力,但這現象今年可能出現重要變化。美國通脹率去年底飆升至百分之六點八的四十年新高,聯儲局被逼加快退市行動,原定六月才全停買債的放水行動,提早在三月結束,且為壓抑通脹,儲局明示今年必須加息,且加息次數可能達三次,合共零點七五厘,明年還要加息三次。    雖然美國今年加息幅度不算多,卻已扭轉了過去兩年不計代價放水刺激經濟的方向,改為啟動收水,而且早在聯儲局行動之前,多個西方國家為了抗擊通脹,去年最後一季已開始收水,加拿大、新加坡已停貨幣寬鬆政策,挪威、紐西蘭和南韓更已加息,連一直不想加息以免令經濟百上加斤的英倫銀行,亦在去年十二月中開出加息第一槍。    環球現在面對的不止是美國加息,還有發達國家的加息潮,令全球資金供應減少,過去兩年因極度氾濫資金而大升的美股和多國地產市道,將會首當其衝。且按過去經驗,發達國家收緊資金供應,很大機會促使過去流向發展中國家的資金倒流,加劇發展中國家今年經濟和金融市場的壓力,港股會否變成國際投資者的亞洲提款機,亦備受關注。    股市永遠存在兩面意見,雖然環球面對收水潮壓力,樂觀的意見認為,儲局表現一直甚有分寸,加息行動亦會避免打擊經濟,而且只要Omicron新冠病毒促成群體免疫,或令疫情變得如流感一般,美國至全球經濟活動將復常,經濟復甦自可抵消央行收水的衝擊,支持環球金融市場今年續好。    無論如何,環球收水潮如何改變全球資金氾濫現象,成為影響今年金融市場的最重要因素,投資者須密切關注。
東網正論
距離農曆新年還有不足一個月,不少家庭本來都應該開始訂酒樓食團年飯,但近日政府公布農曆新年之前擴大疫苗氣泡,要求最少打了一劑疫苗才可以進入食肆,令到市民大失預算,紛紛要求取消已訂的酒席,寧願到時買外賣算數,除了做成不便,還對酒樓生意造成重大打擊,谷一針動全身,政府出招之前,有沒有考慮食肆的困境? 機組人員染疫免檢,國泰空少違規到處走,在望月樓大肆播毒,無辜市民為此「埋單」,據傳擬在本月22日起擴大疫苗氣泡,進出食肆等18類處所至少要打一針新冠疫苗。飲食界擔心,未打針禁堂食會造成很大連鎖反應,生意額恐最少跌兩至三成,特別是如團年飯或開年飯,本來是歲晚一大收入來源,拉上補下,可以彌補之前淡季的生意,現在政府一聲令下,如意算盤打爛了,恐怕不只是一地碎片,而是一殼眼淚。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團年飯開開心心,希望老幼同枱食飯,不惜腰間錢,幾千元一餐飯視作等閒,酒樓笑逐顏開,本來有消費有歡樂,市民商家皆大歡喜,可是谷針令一出,最受影響的原來是長者一族,本來是最需要疫苗保護的組別,但70至79歲組別打了第一針只有四成半,80歲以上接種率少於兩成,遠遠低於其他年齡組別的七成接種率,被禁堂食大有人在,既然家中「長老」不能出街食飯,全家都要遷就,打消酒樓團年念頭,是非常自然的事,酒樓只能怪政府偏偏選這個重要關口來谷針了。 加辣谷針令何時實行還未有確實日期,但已造成人心惶惶,人心虛怯,別有用心之人,乘機散播謠言,網上流傳指港府會推出各項嚴格的防疫措施,包括「全面封關」,及「6時後不能堂食」,不少市民都半信半疑,港府昨日特別發表聲明,澄清沒有計劃實施上述措施,譴責有人在網上和手機群組散布謠言,造成公眾恐慌,一定會嚴正執法。不法分子造成混亂當然要嚴懲,但若非過往官僚朝令夕改,例子歷歷在目,市民會輕易相信謠言嗎? 疫苗開打十多個月,有幾百萬人已經打了兩針,甚至準備打第3針,到了現在還未打針的,這份堅持,很多都有個人理由,香港是自由社會,為官者應該給予尊重,給予空間生活,政府表面上沒有強制打疫苗,卻透過公家私營機構配合,收窄未打針人士的活動空間,虧有些醫生專家竟然說當局收緊疫苗氣泡措施,令很多人進入公共場所要打第一針,是很好的誘因和鼓勵,想請問他讀了這麼多書,難道「誘因」是這樣解釋嗎? 猶抱琵琶半遮面,倒不如明刀明槍,政府谷針,無所不用其極,開始和強制執行分別不大,市民和商家敢怒不敢言,若果犧牲是有成果,那還算值得,可是大眾防疫的努力,卻輕易被幾個違規的國泰機員粉碎,你教市民這口氣如何能消?
頭條社論
儘管本港死守嚴防Omicron,仍給它殺入社區,罪不在當局的外防輸入措施,敗在兩名國泰空少違反留家規定,離家外出,自己確診後,把Omicron傳給他人。其中一名空少往又一城望月樓飲茶,涉把病毒傳給五人,幾可肯定,他導致本港第五波疫情爆發,並形成首個染疫群組。這個群組還有機會擴大,因有六名望月樓客人未肯露面接受檢測,他們有可能成為播毒媒介,當局不能只透過呼籲,應即時交警方追查各人的去向。    與確診國泰空少同時段於望月樓的二百零七名食客中,政府聯絡了一百九十一人並送入檢疫中心,大部份人的檢測均呈陰性。然而,仍有六名客人未追蹤到,他們分坐兩枱,當局一再向他們發出強制檢測公告,要求於一月四日前接受檢測並通報,否則不排除出告票或者提出檢控。然而, Omicron傳播力強,一旦六人中有人染疫,卻遲遲未肯露面,這種行為,十分自私,會累人累己,除了自己延誤醫治,亦可能把病毒傳給身邊親友,令第五波疫情一發不可收拾。    政府警告對違反防疫條例人士發告票,甚至可檢控判入獄,但相關人士始終逃避,便毫無效用,亦無法阻截病毒在社區蔓延。為今之計,是採取更強硬手段,交警方追查,必要時出動超級電腦,廣泛追查閉路電視、八達通、交通工具行程資料,務求第一時找出六人的行蹤,以堵截病毒擴散,如果可以,第一時間發出通緝令,公佈六人資料,讓公眾迴避,亦大有必要。

Share:

More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