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在產業優勢及全球晶片需求孔急的情況下,台灣半導體產業這兩年的表現極為亮眼,無論產值或投資都助威了台灣的經濟成長。蔡總統日前也宣示要持續擴大台灣半導體的產業優勢,只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要持續擴大領先優勢,也必須面對可能帶來的成本與衝擊。 由於台積電的表現優異,早前政府官員常提及希望有多幾家像台積電這樣的企業,此說法向來也沒有受到多少質疑。但隨著台積電的快速擴張,大量使用台灣稀有的土地、水電、勞工及人才,儘管有著「護國神山」的隆譽,其所帶來的資源排擠隱憂近來已開始引發各界的關切與討論。半導體產業壯盛引發的各種排擠效果中,人才排擠最受到關注─過去半導體產業已大量吸收台成清交等頂尖大學的人才,如今還要進一步與政府聯手在這些大學設立「半導體學院」,擴大將最優秀人才送往半導體產業,也無怪乎同樣需才殷切的其他產業吃味。 從整體產業來看,數位轉型是5G時代所有產業無可迴避的挑戰。根據調查,電子科技業及大規模的企業較能順利推動數位轉型,傳統產業及中小企業仍有很大比例無意願或無能力進行數位轉型,這將是台灣產業發展的大隱憂,原因固然很多,但數位人才不足是關鍵因素之一。 以機械業為例,智慧機械是政府5+2產業創新計畫中最早推動者,但稀缺又價高的資訊人才常是業界裹足不前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資工人才很難抗拒半導體等電子科技業的高薪誘因,在供需無法對接下,智慧機械的發展難免受到阻礙。目前智慧機械的發展是透過政府協助推動的智慧機械雲平台建立公版機械雲環境,讓業者可快速連結雲端服務系統與終端客戶。以廣大的服務業而言,所謂數位轉型,仍多是停留在應用諸如ERP等套裝軟體來降低管理及營運成本,與先進國家利用數位轉型來開啟新商業模式、創造差異化仍有一段差距。 事實上,數位轉型若無法落實為企業的內建基因、無法透過持續創新來搭配普及性的數位工具,只能大家一同使用公版或既有套裝軟體,其實很難打造出差異化的利基。 更重要的是政府產業轉型藍圖六大核心戰略產業中首要的5G時代結合AI與IoT的智慧應用發展。這完全正確鎖定了全球最重要的發展方向,更是台灣由硬體轉軟體、優化產業與貿易結構的契機。既是最重要的產業發展目標,理應獲得最多資源的配置與挹注。要發展5G及AI智慧應用,水電、勞工、土地使用得少,因此順便可解決資源不足問題,正是最適合台灣永續發展的項目,只是需要投入大量的數位人才才能成就規模。於是半導體的人才排擠問題就更為凸顯。 日前,鈺創科技盧超群董事長指出全球半導體未來進入「T-Era Starts兆世代」,台灣還有一次智慧產業大革命,半導體未來將參與包括高速運算、元宇宙、AI、環境、健康、智慧城市社會、太空旅行與5G等八個領域,強調台灣未來要注重「智慧業大投資」。誠哉斯言。盧董事長強調的是半導體產業的基礎對於智慧產業大革命的重要性,但我們不禁也擔心當我們把所有最優秀人才投入打好半導體產業的地基時,卻沒有足夠的人才來打造、做大智慧產業大革命這幢美麗堅實的房子。 台灣產業的不均衡發展已是不爭事實,而人才配置的不均衡更助長了這種惡況的未來趨勢,值得我們嚴肅面對。短時間內要大量充裕人才供應有其困難,產業的取捨以及如何善用遍布全球的人才應該是必須思考的解決之道。
明報社評
自從國家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公布無錫成為全國人均GDP第一城市之後,愈來愈多學者專家開始探討無錫的成功之道,以及將不同城市的發展軌迹與方向,比較跟無錫的差異,但各種探討都沒有總結出一套無錫創新或者獨特的模式,歸根結柢還是因為人口較少而已,所以領先北京深圳和上海。相對於香港,無錫的多種條件跟香港都有相似之處,無錫可以脫穎而出,香港為什麼不可以呢? 深圳穩坐頭位多年 人口增長跌落第五 無錫去年的生產總值(GDP)達到12,370萬億元人民幣,除以746萬人口,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6.58萬元,比第二名的北京稍稍高出1000元,但取代了連續多年穩坐頭位的深圳,深圳因為去年人口增加了53萬人,所以人均生產總值排名跌到第五位。若按GDP排名,深圳還是在上海、北京之後排第三名,無錫也只能排到第14位。 人均生產總值並非經濟成就的重要指標,正如澳門的人均生產總值排名比日本還要高一位,但兩地的經濟規模是小巫見大巫。然而,無錫作為二線城市能夠躋身全國第一,當然也有值得研究的地方。 無錫市在新中國成立後只是一個縣,曾經先後歸常州及蘇州管轄,直到1983年才與宜興和江陰合併成為無錫市,其經濟發展軌迹,也沒有什麼產業在全國範圍內獨佔鰲頭,而是跟隨全國的路徑,改革開放以來先是發展裝配加工,然後發展出本地工業體系,當國家注重科技創新,也是跟隨全國其他城市的步伐,高科技產業諸如集成電路和晶片生產方面對經濟增長提供較大的貢獻,服務業則隨着整體經濟規模的上升而有所提高,僅此而已。 powered by Rubicon Project 無錫在眾多城市中嶄露頭角,享有東部沿海城市的地理優勢,外來投資較多,進出口貿易增速較快,最特別的地方是處於長江三角洲經濟帶龍頭上海與江蘇省會南京的中間,交通便捷,循公路去左右兩個城市都是兩小時左右,高鐵則是一個小時車程。如果是按經濟發展由龍頭溢出或者享受集群效應的角度看,上海溢出的先到蘇州,第二站就是無錫。 中央部署經濟帶聯動 無錫坐享其成得第一 跟隨全國經濟發展大方向,特別是受惠於一個經濟發展帶的協同效應,這兩個因素十分重要,上海做不來的溢出到蘇州,蘇州過剩的溢出到無錫,憑地理位置以及市場條件就可以得到投資,而且也有一套別的城市積累的管理經驗可以借鑑,人家做研發,無錫做生產,也可以「坐享其成」。處於無錫兩側的上海與南京,有眾多名校和科研單位,加上交通便捷的因素,吸引人才也容易得多。 每個城市都有棘手的問題要解決,而且往往是單打獨鬥只能事倍功半。太湖的西岸與北岸都在無錫,過去因為只顧經濟發展而忽略環境保護,加上被兩省三市包圍而實際上「無王管」,在湖邊填湖蓋房的有之,建工廠辦餐館污染湖水的有之,過度捕撈也成問題,水質污染嚴重,面積減少而降低了調節氣候的功能。嚴重程度已經上升到全國關注層面,在中央的統一部署要求下,所有周邊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統統要服從指令,太湖在過去14年,水質連年改善,生態系統恢復。無錫得力於中央的協調,這顆太湖之珠,得以綻放輝煌。 香港這個東方之珠跟無錫有相似的地方,首先是人口幾乎一樣,而且資源基本依靠外來輸入,貿易市場依靠外面以至國際,更關鍵的是都處於一個經濟發展帶之內。不同的是,無錫得益於長江三角洲經濟帶龍頭上海的產業和投資溢出,而香港還有得天獨厚的深水港,以及國際聯繫優勢,曾經是珠江三角洲經濟帶的龍頭,有大量產業與投資溢出到珠三角,而今卻有意見認為需要「工業回歸」。 無錫「偶然」成為人均生產總值全國第一,無法跟香港的經濟規模比,無論GDP或者人均,無錫都只是香港的57%,但無錫從經濟帶中獲得賴以高速發展的好處,而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的優勢,則仍然沒有顯露。 長江三角洲城市經濟協調會議起步較早,先是從來沒有爭誰是龍頭,而且還從江滬浙擴展,將安徽也納入經濟帶。今年10月召開的已經是第21次會議,商討具體的合作發展策略,諸如科技創新共同體聯合攻關計劃,進一步推動產業對接融合,強化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強自貿試驗區聯動發展等等。而粵港澳大灣區則由於疫情及其他原因,還在只聞樓梯響階段,即使過去有珠三角聯席會議,也是流於「只說不做」。 香港跟珠三角的關係,向來是由市場驅動,民間動作,過去殖民地政府當然不會「越深圳河半步」,特區政府成立後也未見積極投入,現在是中央政府主導,協調粵港澳三地,要求香港融入。有中央的部署,以及珠三角城市的龐大市場力量,只要香港特區政府與商界再積極一點,粵港澳大灣區的協同效應必將顯現。無錫「坐享其成」都能成功,香港沒有道理還繼續處於「慢車道」。
星島社論
在美國即將召開民主峰會前夕,中國連續兩天發表有關中美民主的文件,發動言論攻勢,狠批美國以民主為幌子,大搞「價值觀外交」的偽善,凸顯是次峰會是一場外交鬧劇,並傳遞根據國情發展的民主才能行穩致遠,搞移殖民主只會製造動盪不安的訊息,從而搶奪民主的話語權。 美失民主榜樣 須抱團取暖遏華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前天發表《中國的民主》白皮書,宣揚中國「全過程民主」的優越性後,外交部昨天在網站發表《美國民主情況》報告,指美國無視自身民主制度的結構性缺陷,仍用單一的標尺衡量世界政治制度,以致民主實踐亂象叢生。 中國一改以往做法,今次在民主議題上反守為攻,明顯是衝着美國將於周四起一連兩天召開的民主峰會而來,指美國民主正在倒退,根本沒資格充當民主教師爺。早前瑞典「國際民主與選舉協助研究所」(IDEA)首次將美國列入民主倒退國家名單內,而皮尤民調中心亦指五成七發達國家被訪者認為美式民主曾是良好模樣,但近年已不是這回事。皆因不接受大選結果的特朗普支持者年初衝擊國會山莊,形同政變,民主黨政客斥為暴亂,但對前年香港暴徒衝入立法會破壞卻大讚是「一道美麗風景線」的說法,明顯持雙重標準,讓有識之士難以接受,也令美國逐漸喪失民主燈塔地位。 美國總統拜登上台後,為了兌現競選承諾,並試圖透過搞價值觀外交,重建遭特朗普破壞的美式民主,大張旗鼓舉辦民主峰會,聚焦反威權主義、反貪腐和保護人權三大議題,但能符合這三項條件的民主國家估計不超過四十個,獲邀的卻多達一百一十個,包括民主倒退的印度、巴西、菲律賓及波蘭,凸顯美國邀請準則並非根據該國是否符合民主標準定義,而是對方是否聽話、願意服務於美國地緣政治的要求,聯手對付中國和俄羅斯,從而為「民主」重新定義。只要美國首肯,即使獲邀者多貪腐和有走向專制趨勢,也可被視為民主國家,凸顯美國正以冷戰思維建立意識形態同盟,圍爐取暖。 中國連日發動言論攻勢,不但要打口水戰,更重要是打破美國對民主定義的壟斷,搶奪民主話語權。儘管拜登承諾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但依然試圖以民主作幌子,打壓與其社會制度不同、發展模式不一樣的國家。中共六中全會早前通過第三份歷史決議,強調中共不管是革命抑或改革開放的成功,實現第一個百年夢,關鍵是結合了中國具體國情,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深深紥根於中國社會土壤,照抄硬搬他國政治制度行不通。 對制度倍自信 敢公然跟美叫板 此外,疫情肆虐下,中國成功清零,反觀美國標榜其民主體制,政府抗疫卻章法大亂,疫情從未間斷,一波接一波,染疫人數和死亡人數飆升,而侵犯少數族裔人權事故有增沒減,民主共和兩黨則陷於無休止的黨爭,自家事情未能妥善處理,仍樂此不疲以民主典範自居,更據此干涉別國內政。中國成功探索出走自己道路的「中國模式」,令當局日益對制度倍感自信,可以站出來跟美國叫板。 更重要是,美國透過顏色革命來移殖民主,希望藉此擴大其影響力,結果是水土不服,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亞政局至今仍動盪,民不聊生,為當地民眾帶來的破壞遠大於建設。 正如中國副外長樂玉成強調,民主不是飛來峰,一方水土有一方民主,從來不存在適用於所有國家的民主模式,只有結合國情的民主制度才能植根,社會經濟才能穩步前行。
東網正論
特區百廢待興,但政府最近重中之重工作,毫無疑問是催谷市民打疫苗針,官員推廣不力,市民反應冷淡,要靠商界出招幫忙,送樓做媒人吸引打針,但以現時大約兩成接種率,想接近群體免疫極為困難,軟功不成,政府把心一橫,昨日宣布可能推出的谷針措施,頗有霸王硬上弓之意! 在昨日的記者會,政府高層稱將推出多項措施「鼓勵」市民接種疫苗,首先是為公務員及其他政府僱員將獲得「疫苗假期」,每接種一劑有一日有薪假期,並以「疫苗氣泡」為基礎考慮恢復放寬措施,接種疫苗人士亦可較多人同坐一枱,例如已接種疫苗的成人可帶同無打疫苗的兒童或長者食飯,並放寬至12人一枱。至於卡拉OK、酒吧、夜店等,若已打疫苗,可放寬入座率至七成半,以及營業至更晚。官員明確表明目標是在今年9月前大幅提升本港的新冠疫苗接種率。 政府谷針「有賞有罰」,另一方面,若第5波疫情爆發,將會要求未接種疫苗人士遵守嚴謹限制,例如檢疫時間較長、接受更頻密檢測,甚至不允許未接種疫苗人士進入食肆及學校等特定場所,更強調打疫苗將會是市民到內地或出國外遊必不可少的要求。換句話說,旅遊出境首先免問,不打針不准在街外吃飯睇戲,不准返學,家長連去學校接子女都受攔阻。 種種措施變相懲罰沒有打疫苗的市民,就算裝了「安心出行」也郁不得其正,社交以至天倫樂也受限制,這樣有否違反人權已經值得斟酌,而且明顯造成分化,歐洲部分國家對「疫苗氣泡」有異議,便是因為措施涉及歧視,到時掀起訴訟潮更加添煩添亂。官員帶頭分化,產生後遺症有沒有考量清楚?如果家長也被標籤,子女會否因此被校方另行處理,被編組不准參與大隊上堂?小小心靈可以抵受這種對待嗎? 別以為谷針只是影響一般市民,其實商戶也是受牽連。市民被禁堂食,大不了可以買外賣食物,香港地有錢不會餓死。說到不能看戲,還可以回家看電視上網,但食肆、戲院,打開門口做生意,當然希望客似雲來,但若只准有打疫苗者光顧,以現時兩成接種率計算。即是10個有8個沒有資格入內消費,店舖難道要「食穀種」?恐怕又掀起一輪倒閉潮! 為求谷針無所不用其極,卻忘了最基本就是向市民解說疫苗風險,釋除疑慮,可嘆政府又重蹈修訂《逃犯條例》的覆轍,解說不力,徒惹市民不滿。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批評政府,公布接種新冠疫苗後出現不良事故數據的方法,令人錯誤聯想起疫苗安全性的問題,當局即使要花九牛二虎之力,都要設法逆轉市民的錯覺,否則一直只有10至20%人接種,即使全球恢復通關,本港都「冇得開」。 何栢良更踢爆政府「掩眼法」誇大接種率,若以全港有750萬人口計算,有約135萬人接種新冠疫苗,接種率應為18%,但當局卻以16歲或以上人口作為基數,令網上公布的接種率高於18%,這種數據計算方法,並不符合全球做法。而政府定期公布在公院死亡、急性中風,以及急性心肌梗塞的個案數字,當中可能有七至八成為65歲以上;但已接種群組內,卻分別僅佔有1%和4.9%人,屬80歲以上和70至79歲,應該按年齡層分析,而不應直接比較兩組數字,現時的做法比較偏頗,並無足夠說服力。 資訊發達,市民可以參考比較不同來源,更不會盲從附和,性命攸關,多多錢也不能買一條人命,更何況特區空有疫苗基金,聲稱可賠償二、三百萬元,死了幾十人,出事數目也不少,卻有誰可以拿取賠償,恐怕死後要解剖,遺體無辜捱多幾刀,家屬也未能討回公道。香港人並非見錢開眼,正如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所說,健康無價,若本身的慢性疾病不穩定仍前往接種,即使獲得獎品都「冇命享」。例如阿斯利康疫苗有血栓風險,就算打針送錢,有多少港人敢打這款疫苗? 港府谷針力度加大,過猶不及,未見其利,先見其弊。疫苗滯銷,便應想辦法先處理,而不是逼迫市民打針,本末倒置。對於現時存貨及約550萬劑未付運的復必泰疫苗,藥劑師建議除了將部分捐予世界衞生組織之外,亦可將另一部分轉購針對變種病毒的第二代疫苗,作為第一代疫苗的加強劑。日後再採購疫苗時,可以將採購量減半至每款375萬劑。以復必泰疫苗為例,藥廠將在內地設置廠房,屆時即使外地供港疫苗不足,仍可以很快運抵本港。 各界並非反對打疫苗,爭議的只是政府推動疫苗措施,有否影響民生,甚至擾民。打不打針,市民絕對有權利選擇,不容強權剝削。昨日發現有警員初步確診,連續多日本地零確診疑似斷纜,而且新增4宗輸入個案,政府把關都未竟全功,與其花盡心思去谷針,不如好好反省防疫漏洞出自哪兒吧!
頭條社論
本港疫情長期「清零」,但仍受零星輸入確診個案困擾,反映外防輸入措施必須持續收緊,而內防反彈也不能鬆懈。按照港府的計劃,由本周四起,所有受防疫條例「599F」規管的食肆、酒吧及表列處所,客人須使用「安心出行」始可進入,不得再填紙仔,以提高追蹤病毒的能力。不過,在這個加強抗疫的時刻,竟有食店明目張膽違規營業,當局不能容忍,必須加強掃蕩。 本報揭發土瓜灣有一間食店,無視限聚令,過了規定的營業時間,落半閘假裝打烊,並派員工在門外把風,繼續招呼客人入內消夜,儼如無王管地帶。其實,大家外出用膳,會發現部份食店,對客人有否使用「安心出行」,採取放任態度,既不提示,也求求其其,隻眼開隻眼閉。這種情況,多出現在地區小店,間中也在個別連鎖快餐店出現,除了經營者抱著僥倖的心態,也可能出於人手有限而疏於監管食客。 食環署指,今年頭十一個月,派員巡查餐飲處所超過二十三萬次,向涉嫌違反599F規定的食肆負責人提出近七百六十宗檢控,當中五宗涉B類食肆違反堂食規定。署方必須持續巡查,店無大小,一視同仁,只要巡查夠頻密,才可以起阻嚇作用,也可以抽出更多有法不依的經營者,堵塞潛在的疫情漏洞。

Share:

More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