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拜登政府這一年來積極推動印太戰略,在政治、外交甚至軍事方面成果豐碩,唯獨經貿領域乏善可陳,一直被質疑。最近終於提出明年將啟動「印太經濟架構」(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協定的構想,想藉此重返領導地位,對台灣、對亞太都是值得注意的發展。 從川普任期後半段到拜登上任,美國在印太地區動作頻繁。過去一年跟日本、澳洲、印度領袖舉行了二次的四方安全會談(QUAD),跟韓國、日本及東協等舉行峰會,副總統及國務卿也周遊各國,甚至建立了引發爭議的美英澳防衛協定(AUKUS)。但在經貿領域卻缺乏實質的進展;即便中國大陸動作頻頻,正式申請加入CPTPP以及新加坡與智利、紐西蘭推動的「數位經濟夥伴協定」,美國的動向依舊是模糊且語焉不詳,引發美國重量級意見領袖以「悲劇」來形容。 拜登總統於10月在東亞峰會的場合拋出將推動「印太經濟架構」,而商務部長雷蒙多再度於11月有更具體的說明,終於對美國印太戰略的經濟面向提出較為清晰的政策輪廓。歸納拜登及雷蒙多的說法,美國這個新布局有幾個重點。首先,重返CPTPP不再是美國的選項,未來將以印太經濟架構作為主軸。第二,美國預計於明年2月開始啟動,而且印太經濟架構不是只有對話,將會以「協定」(agreement)的方式呈現。第三,印太經濟架構不是傳統經貿協定,而將以如供應鏈韌性等新興區域性經貿議題為主。 這樣充滿創意的協定,是否能作為美國重返駕駛座的支持,尚待觀察,但可以預見的是未來美國與印太盟友會進入更有組織、有方向的經貿問題討論,而且所談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案,可能會脫離關稅、投資自由化及貿易規則等我們熟悉且有所準備的領域,進入一個新模式。 例如拜登提及印太經濟架構將處理貿易便捷化議題。一般想像貿易便捷化,不外乎通關時間簡化、關務行政調和等規則,但非傳統的貿易便捷化協定,重點可能會透過區域性機制來解決目前全球「物流之亂」的短期瓶頸以及長期結構問題。又如供應鏈韌性議題,近年已成為美國與台灣、日本及各國的優先對話項目,若納入印太經濟架構協定範圍並不意外。 然而無論物流之亂還是供應鏈韌性,在診斷問題時不可避免的會以資訊蒐集與交換為基礎,以具體掌握瓶頸所在、研商可能的處理方式。亦即是,近期台積電被要求「自願」提供產能資料的情況,有可能會成為印太經濟架構之下常態性、制度性的機制。物流之亂的解決對台灣當然有益,而提高供應鏈韌性也有助於維持我國參與,但在過程中對於這些不熟悉新機制的影響及因應,也是台灣需有所準備之事。 又如數位經濟,印太經濟架構的重點似乎不再是數位貿易規則,而是涉及資料跨境傳輸、資料保護、平台互通及加密技術等國際標準的制訂。標準化是數位經貿規則的重要基礎,也是目前國際間進展較為不足的領域。台灣在標準化方面過去參與較少,也需提早準備。 性質上,印太經濟架構與CPTPP並不衝突甚至有互補性;不過對於如供應鏈韌性、數位貿易標準化等面向上,在美中進入戰略競爭關係的局面下,美國主導的印太經濟架構可能形成與沒有美國參與的RCEP及CPTPP的競爭態勢。我國目前已正式申請加入CPTPP,對於印太經濟架構更有積極參與的重要性;同步準備積極爭取,是台灣應有態度。
明報社評
政府公布「港康碼」運作安排,下周五起開放實名註冊。不少市民盼可早日免檢疫隔離前往內地,港康碼醞釀超過一年終於登場,標誌香港內地恢復通關指日可待。港康碼的使用,須與「安心出行」扣連,惟兩者是不同的獨立系統,只有選擇往內地的市民,才需要將個人的安心出行紀錄上載,無意北上者毋須使用港康碼,遑論上載個人資料,不應有私隱問題。有意北上者不乏長者,惟部分長者不懂使用甚至根本沒有智能手機,早前當局規定出入政府設施須用安心出行掃碼,已突顯不少長者面對數碼鴻溝問題,港康碼登記操作程序遠比安心出行複雜,當局應汲取教訓,伙拍民間機構及慈善團體,支援長者及有需要人士。 私隱爭議涉政治 北上市民求易用 疫情爆發至今快滿兩年,對於在內地有生意或親人的港人,兩地何時恢復正常通關,是非常切身的問題。有港商表示,受嚴格檢疫隔離措施影響,一直無法實地打理在內地的業務,遙距洽談生意、隔山買牛問題多多,亦有市民表示,疫下長時間無法與內地家人團聚,又或無法探視病重親人。疫下內地民眾穿州過省,必須用「健康碼」,香港與內地通關,當然亦要接軌。早於去年5月,港府便提到粵港澳健康碼互認互通的可能,同年9月,當局更表示港康碼技術問題基本解決,何時實施視乎香港疫情,惟之後一直缺乏進展。港康碼只聞樓梯響,需要經常往返內地的港人都相當無奈。 今夏本港疫情已趨緩和,然而港府9月底才首度跟內地舉行對接會議,了解內地專家對通關的看法。過去一個月,港府提升外防輸入內防擴散能力,上周第二次對接會議,內地當局確認兩地具備通關條件,昨天港府公布港康碼運作詳情,意味恢復通關進入倒數階段。港府表示暫無首階段通關日期,下周五開放港康碼登記,旨在讓有意北上市民先行熟習使用。倘若香港與內地短期內就熔斷機制及初期配額數目拍板,聖誕新年期間實現首階段通關,應有一定機會,現在港府最重要是做好防疫把關,嚴防出現社區感染,「未通關先熔斷」。 港康碼與內地健康碼對接,同樣有紅、黃、綠三色之分,紅碼代表確診者很可能是帶有病毒的人,黃碼代表曾在21日內到過高風險地點的人,綠碼代表無風險可通關。使用者必須將指定期限內的安心出行個人行蹤紀錄上傳,以獲取相應顏色的港康碼。正式通關後,綠碼持有者可以申請轉碼至粵康碼或澳康碼通關。港人重視私隱,加上部分人對權力當局和內地有牴觸情緒,圍繞安心出行與港康碼的私隱討論從未止息。即使港府再三強調安心出行既非實名登記,亦不會自動上傳行蹤資料,依然有人懷疑「包藏禍心」,抗拒使用。 政治信任問題,非討論游說可以化解,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然而必須指出,港康碼只供願意北上的市民使用,他們選擇北上,本身已意味接受內地當局追蹤病毒的一套,同意將個人行蹤紀錄交予當局;無意北上的市民,不會用港康碼,自然也不存在上載個人資料問題。假設性的問題,可以無窮無盡,討論私隱保障,需要實事求是,避免泛政治化。 對於大多數有意北上的市民,他們最關心的相信不是私隱問題,而是港康碼操作是否容易方便。根據政府說法,市民須於網上實名申請港康碼帳戶,由登記過程到首次登入系統,共有6個步驟,申請人除了填寫身分證明資料及可收短訊手機號碼,還要提供住址證明,若非掃描拍照上載檔案,就要等收郵寄回條,再寄回確認。對於熟悉手機或電腦操作的人,整個網上申請操作當然不難,可是有意北上的市民,除了商務公幹人士,預料還有很多長者,部分人並不善於用手機或電腦,甚至沒有相關裝置,根本不懂如何上載住址證明文件、設定密碼、輸入識別碼等。統計處報告顯示,不足七成65歲或以上長者擁有智能手機,另有三成長者不曾使用互聯網,若無他人協助,根本無法申請港康碼。 弱勢面對數碼鴻溝 政府支援必須到位 長者等弱勢社群一直面對數碼鴻溝,政府長期未有提供足夠支援,由早前的電子消費券到最近擴大使用安心出行,都突顯了相關問題,當局有必要汲取教訓,制訂政策,設法縮窄數碼鴻溝。 出入政府設施,長者尚可豁免掃碼,只「填紙仔」,使用港康碼卻一定要用智能手機,政府表示將派出外展隊到各區屋邨及港鐵站等,協助有需要的市民登記及操作港康碼,另外亦會接觸慈善團體及電訊公司,研究由它們向有需要市民派發手機及數據卡。這一類措施,其實早在10月政府決定擴大使用安心出行時便應全力推動。隨着安心出行下周四進一步擴大使用,加上港康碼推出,當局有必要向長者等弱勢群體,提供更到位的數碼支援,外展技術協助不能流於走過場,必須有足夠宣傳,讓長者及早知悉,至於協調民間機構派手機派數據卡,也要爭取有一定規模,倘若只屬聊勝於無,有做跟無做分別其實不大。
星島社論
政府公布「港康碼」詳情,下周五供市民登記試用,一旦與內地通關便可順暢操作,但部分市民不願上載多項個人資料和出入紀錄,卻又想北上,可能行歪路、鑽空子,在通關時上載行蹤資料不盡不實,造成防疫漏洞。港府須嚴懲提供虛假資料的過關人士,長遠要對「安心出行」程式實施實名制,甚或推出疫苗護照,確保市民免檢疫回內地時提交真確行蹤紀錄,通關才能萬無一失地有序落實。 重懲交假資料者 免成防疫缺口 「港康碼」採實名登記,申請者除了要輸入身分證明文件、手機電話號碼外,更要上載住址、健康申報、「安心出行」二十一天行蹤、疫苗接種和核酸核測紀錄,從而判定感染風險顏色,只有持綠色碼才可回內地或澳門,在過關時展示綠色碼後,可正式轉碼至「粵康碼」或「澳康碼」。 值得一讚的是,港府吸取之前在政府處所強制使用「安心出行」的教訓,今次關顧到哪些沒智能手機或不懂使用手機的長者的需要,主動接觸電訊商和慈善機構,向這些弱勢社群送贈手機和電話卡,並派外展隊到社區教他們使用和申請「港康碼」。 惟可能有部分市民抗拒上載個人資料和行蹤,卻又想取得「港康碼」,從而出蠱惑招數隱瞞行蹤。現時很多市民都有超過一部手機,若他們蓄意鑽空子,可用其中一部手機掃「安心出行」,當恢復通關後有需要北上時,便上載另一部空白行蹤的手機「安心出行」紀錄,這做法隨時成為內地防疫缺口。 因此,當局有必要加強宣傳解說,不厭其煩地向市民講述不管是「安心出行」抑或「港康碼」均沒有追蹤功能,要求上載二十一天行蹤紀錄,以備爆疫時方便追蹤堵截傳播鏈,切勿讓別有用心的人士用私隱外泄的藉口抹黑「港康碼」。正如「安心出行」推出之初,一小撮人也曾以私隱問題誤導公眾,隨着當局以強硬手段先在食肆推行,並不斷解說,釋除市民疑慮,迄今已有六百九十萬人次下載該程式。同時,亦要講明,市民若刻意隱瞞行蹤,提供虛假資料,會構成刑事罪,並要加重罰則,務求起到阻嚇作用,以免一小撮人造假而破壞通關好事。 推實名疫苗護照 高效精準控疫   要確保市民上載真確無誤的行蹤紀錄,當局最終宜推行「安心出行」實名制,尤其下周四起所有食肆、戲院、健身室、主題公園等表列處所均要掃「安心出行」,當大家對掃碼習以為常,屆時推行實名制的阻力相信會減少。當人人都樂於使用「安心出行」和「港康碼」時,就可考慮將兩者合二為一,用後者取代前者。 另外,港府亦可認真考慮推行疫苗護照,作為防疫和輔助通關的手段。疫苗接種率是經濟社會復常的關鍵,法國和意大利因應接種率低,早前實施疫苗護照,不許未打針人士進入食肆、戲院、健身室、酒吧和體育場館,成功谷針,短短幾個月便將接種率分別推高至逾七成和八成四。假如港府推疫苗護照,不管上班,抑或到商場食肆消費,都要用電子針卡掃碼,立心不良者便難以用不同手機記錄行蹤,減少隱瞞行蹤的可能。 落實「港康碼」是通關的關鍵,大家須以本港整體利益為依歸,切勿以私隱可能外泄的假訊息為由,提交不實資料,或誤導其他人這樣做,這不但有礙精準控疫,更可能影響到通關順利運作,為本港經濟社會復常製造麻煩。
東網正論
特區百廢待興,但政府最近重中之重工作,毫無疑問是催谷市民打疫苗針,官員推廣不力,市民反應冷淡,要靠商界出招幫忙,送樓做媒人吸引打針,但以現時大約兩成接種率,想接近群體免疫極為困難,軟功不成,政府把心一橫,昨日宣布可能推出的谷針措施,頗有霸王硬上弓之意! 在昨日的記者會,政府高層稱將推出多項措施「鼓勵」市民接種疫苗,首先是為公務員及其他政府僱員將獲得「疫苗假期」,每接種一劑有一日有薪假期,並以「疫苗氣泡」為基礎考慮恢復放寬措施,接種疫苗人士亦可較多人同坐一枱,例如已接種疫苗的成人可帶同無打疫苗的兒童或長者食飯,並放寬至12人一枱。至於卡拉OK、酒吧、夜店等,若已打疫苗,可放寬入座率至七成半,以及營業至更晚。官員明確表明目標是在今年9月前大幅提升本港的新冠疫苗接種率。 政府谷針「有賞有罰」,另一方面,若第5波疫情爆發,將會要求未接種疫苗人士遵守嚴謹限制,例如檢疫時間較長、接受更頻密檢測,甚至不允許未接種疫苗人士進入食肆及學校等特定場所,更強調打疫苗將會是市民到內地或出國外遊必不可少的要求。換句話說,旅遊出境首先免問,不打針不准在街外吃飯睇戲,不准返學,家長連去學校接子女都受攔阻。 種種措施變相懲罰沒有打疫苗的市民,就算裝了「安心出行」也郁不得其正,社交以至天倫樂也受限制,這樣有否違反人權已經值得斟酌,而且明顯造成分化,歐洲部分國家對「疫苗氣泡」有異議,便是因為措施涉及歧視,到時掀起訴訟潮更加添煩添亂。官員帶頭分化,產生後遺症有沒有考量清楚?如果家長也被標籤,子女會否因此被校方另行處理,被編組不准參與大隊上堂?小小心靈可以抵受這種對待嗎? 別以為谷針只是影響一般市民,其實商戶也是受牽連。市民被禁堂食,大不了可以買外賣食物,香港地有錢不會餓死。說到不能看戲,還可以回家看電視上網,但食肆、戲院,打開門口做生意,當然希望客似雲來,但若只准有打疫苗者光顧,以現時兩成接種率計算。即是10個有8個沒有資格入內消費,店舖難道要「食穀種」?恐怕又掀起一輪倒閉潮! 為求谷針無所不用其極,卻忘了最基本就是向市民解說疫苗風險,釋除疑慮,可嘆政府又重蹈修訂《逃犯條例》的覆轍,解說不力,徒惹市民不滿。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批評政府,公布接種新冠疫苗後出現不良事故數據的方法,令人錯誤聯想起疫苗安全性的問題,當局即使要花九牛二虎之力,都要設法逆轉市民的錯覺,否則一直只有10至20%人接種,即使全球恢復通關,本港都「冇得開」。 何栢良更踢爆政府「掩眼法」誇大接種率,若以全港有750萬人口計算,有約135萬人接種新冠疫苗,接種率應為18%,但當局卻以16歲或以上人口作為基數,令網上公布的接種率高於18%,這種數據計算方法,並不符合全球做法。而政府定期公布在公院死亡、急性中風,以及急性心肌梗塞的個案數字,當中可能有七至八成為65歲以上;但已接種群組內,卻分別僅佔有1%和4.9%人,屬80歲以上和70至79歲,應該按年齡層分析,而不應直接比較兩組數字,現時的做法比較偏頗,並無足夠說服力。 資訊發達,市民可以參考比較不同來源,更不會盲從附和,性命攸關,多多錢也不能買一條人命,更何況特區空有疫苗基金,聲稱可賠償二、三百萬元,死了幾十人,出事數目也不少,卻有誰可以拿取賠償,恐怕死後要解剖,遺體無辜捱多幾刀,家屬也未能討回公道。香港人並非見錢開眼,正如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所說,健康無價,若本身的慢性疾病不穩定仍前往接種,即使獲得獎品都「冇命享」。例如阿斯利康疫苗有血栓風險,就算打針送錢,有多少港人敢打這款疫苗? 港府谷針力度加大,過猶不及,未見其利,先見其弊。疫苗滯銷,便應想辦法先處理,而不是逼迫市民打針,本末倒置。對於現時存貨及約550萬劑未付運的復必泰疫苗,藥劑師建議除了將部分捐予世界衞生組織之外,亦可將另一部分轉購針對變種病毒的第二代疫苗,作為第一代疫苗的加強劑。日後再採購疫苗時,可以將採購量減半至每款375萬劑。以復必泰疫苗為例,藥廠將在內地設置廠房,屆時即使外地供港疫苗不足,仍可以很快運抵本港。 各界並非反對打疫苗,爭議的只是政府推動疫苗措施,有否影響民生,甚至擾民。打不打針,市民絕對有權利選擇,不容強權剝削。昨日發現有警員初步確診,連續多日本地零確診疑似斷纜,而且新增4宗輸入個案,政府把關都未竟全功,與其花盡心思去谷針,不如好好反省防疫漏洞出自哪兒吧!
頭條社論
國家運動員在東奧取得佳績,各人在賽場上爭奪戰,激勵人心,但各人如何克服萬難、踏上頂峰的故事,港人知之不詳。今日國家隊二十九名東奧獎牌和傑出健兒訪港,正好提供一次機會,讓他們講述個人的奮鬥事跡,向港人發放正能量。未來,內地應考慮派遣不同領域的傑出人物訪港,增進內地與香港的相互了解。 國家二十九名運動員今日起訪港三日,行程密密麻麻,他們今晚出席由港府舉行的歡迎晚宴,明日出席三場演出,包括上午兩場運動示範,分別在維園泳池游泳、跳水示範,以及在伊館舉行的體操、乒乓、羽毛球和劍擊示範,下午全體成員出席「大匯演」,其間與香港運動員交流。各活動逾五千張門票售罄,反映公眾熱情,相信又會掀起運動熱潮。 藉此機會,內地運動員多介紹個人的背景、受訓的艱辛,以及人生的目標,相信很有激勵性,讓公眾感動,尤其是年輕人,可以從中學習,借鑑經驗,提升自己,這正是內地傑出運動員訪港的目標之一。除了傑出運動員每逢奧運會之後訪港,內地和香港也可協商,派出創科、文化、藝術等界別的精英訪港,持續發放正能量,也增強兩地交往,增進了解和共融。

Share:

More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