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歐洲商會最近向政府提出年度建議書,要求政府針對170項議題改善,其中118項是曾經提出的問題,52項則是新提出的議題。我們建議政府應高度重視這些建議,當成吸引外來投資的策略性關鍵作為,方能在此關鍵時刻深化和全球先進國家的鏈結,分散經濟風險並強化政治保障。 歐洲商會的建議之所以如此重要,因它是台灣最大的外僑商會,包含400家企業和860位個人會員、30個產業和倡議委員會。歐洲雖和美、日同列為台灣三大外資(直接外來投資)來源,但台灣外來投資的首要來源,並非許多人想當然耳的美國或日本,而是歐洲。 以經濟部投資統計觀察,歐洲來台投資共有607億美元,遠超過美國的240億美元和日本的232億美元。若只看過去五年(2016-2020)的年平均投資,歐洲也以51億美元遠勝日本的9.4億美元和美國的2.5億美元-美國對台友好的「口惠」,並未像歐洲國家一樣落實在投資「行動」。 而歐洲國家對台灣的巨額投資,也出乎許多人意料地,不是以德、英、法這些大國領先,而是由荷蘭領軍。荷蘭在台投資了近800件,金額達363億美元,占全歐來台投資過半。這當然和荷蘭是歐洲電子業相對最盛的國家有密切關係,如荷蘭飛利浦就是台積電設立時的最大民間原始股東,迄今仍是台灣外資的領頭羊。 而台積電關鍵設備供應商-荷蘭的艾斯摩爾(ASML)去年也在台灣擴大投資,已僱用超過3,000名員工。歐洲居次的德國雖有近千件投資,但總金額不過44億美元,只是荷蘭的12%;法國的700案只帶來13億美元投資,反而是盧森堡(30億)和丹麥(33億)超前,這應和它們在金融和風電的全球化有關。這也意味著對德、英、法等大國的引資尚有極大潛力,有待政府和企業界共同努力。 以今年前十月的歐洲來台投資而言,主要分布在電子零件業的2.7億美元、金融保險業的2.5億美元和批發零售業的2.4億美元。其他行業的投資就相當有限,如排名第四的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投資額就大降為0.8億美元,再次之的資訊及通訊傳播業只有0.2億美元,其他行業更都是寥寥可數,充分顯示歐洲一般企業對台灣的瞭解非常不夠,乃至於多數行業對台灣都幾乎沒有投資,值得政府加大力道,促進歐商對台灣的瞭解,以發展針對歐洲的招商引資。 針對歐洲商會的建議,媒體的關注焦點,僅放在其建議台灣防疫邊境管制應逐步廢止,為關鍵業務職位提供入境管道,讓企業得以維持業務營運和人才流通。 的確,台灣的疫情管制目前過於嚴苛,因管制機構不必承擔任何管制成本,導致企業付出了額外代價;應更細緻地進行管制,避免耽誤商機。特別是台灣今年高科技製造業的景氣特好,讓這種成本不會反映在成長率上,但從許許多多倒閉的服務業案例,卻可以看出這種額外代價。 歐洲商會提出的建議書中,相當公平地羅列了去年提出、政府已經解決的議題、已有充分進展者、已局部解決但仍存在問題者、未獲得解決而再度提出者、今年提出的新議題,可以讓政府了解其輕重緩急。議題範圍則廣泛包含了台灣沒有和國際接軌的規範或執行、外商進出台灣的方便性和居留面對的困難、外商在台生活面對的困擾或阻礙,若能務實回應其要求,不僅可因良好口碑吸引更多歐商前來投資,更可因高度的國際接軌,獲得歐洲以外的國際投資,以及更多國際菁英願意在優良的環境中生活,而帶來更好的效果;甚至可以讓本國居民搭便車獲得更先進妥適的生活。 行政院務必重視歐洲商會的建議,雖不可能全部照辦,但必可讓台灣投資環境脫胎換骨、更上層樓。
明報社評
立法會換屆選舉,政府將於羅湖等3個口岸的港方邊境管制區設立票站,當局強調這是因應疫情而設,方便內地港人踏足港境投票後即返內地,毋須接受檢疫隔離,措施屬一次過,有人則關注一系列執行及法律問題。口岸投票安排,性質不屬境外投票,香港是國家一部分,口岸票站確是為內地港人度身訂做,惟即使在香港國際機場等口岸複製相關安排,現實上亦難有多少作用。內地港人是否有權投票,取決於他們有否在港登記成為選民,港府要求內地港人先預約再投票,11萬個預約名額未知是否足夠,當局應視乎預約反應來調整,以免有人因為配額限制,想投票卻無法投。當局必須確保票站運作暢順,避免「甩轆」混亂,同時亦要確保投票過程公平公正。 首設口岸投票 須保公平公正 12月19日是立法會投票日,鑑於香港仍未與內地通關,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早前表示,為了便利在內地滯留或讀書工作的選民,港府決定採取一次過的措施,在指定陸路口岸邊境管制區設立票站。根據本周公布的具體安排,內地港人今天早上起可以網上預約,選定票站及投票時段,投票名額約有11萬個。今次口岸投票安排,只適用於地區直選和功能組別選民,投票結束後,功能組別選票將運到會展中央點票站,直選票則會在3個票站原地點票。當局將派逾500人在3個口岸票站從事選舉工作。 今次是修改選制後首次立法會選舉,部分人將焦點放在投票率高低,甚至將之上升到打擊或支持政權的高度,不少人亦是以此角度看待口岸票站。平情而論,區區11萬個預約投票名額,對於整體投票率的影響,充其量只是數個百分點,不可能大幅谷高投票率。近年不時有人建議,為了配合大灣區融合,當局長遠應修訂法例,方便大灣區港人在選舉日投票,惟這次政府設立口岸票站,跟所謂「大灣區票站」是兩回事,最大差別在於口岸票站仍在港境,不是境外投票。 嚴格來說,口岸票站只是疫下一項特殊安排,內地願意在防疫方面通融,在口岸票站全閉環管理模式下,容許內地港人短暫「入境」香港投票,之後馬上折返,毋須在內地接受檢疫隔離。倘若疫情不再,這些港人直接返港投票,口岸票站亦無存在必要。誠然,疫下不少身在海外的港人,亦因檢疫隔離未能返港投票,然而香港是中國一部分,身處內地的港人,仍在國境之內,有別於身處外國,港府與中央協商,方便身在自己國家的港人「返港」在口岸投票,於法於理不應有何問題。香港內地只隔一河,這是口岸票站操作可行的前提,就算當局在香港機場口岸禁區設票站,也難以想像有成千上萬海外港人特意坐飛機回來投票,然後不入境即時折返。 口岸投票安排,其中一個討論點是如何確定內地港人符合「選民須通常居住香港」要求,政府表示有關定義問題向非一刀切處理,一貫做法是按具體個案考慮,總之一切依現有方法進行,不擔心司法覆核。有前議員提到,有關「常住香港」的要求,正是過去一直無法實現境外投票的原因。倘若日後真想設「大灣區票站」,「常住香港」定義必須立法清晰化,然而口岸投票不是境外投票,現實是以往立法會選舉,總有港人從內地或外地返港投票,「常住香港」問題從來都存在,並非口岸投票獨有。政治學者蔡子強指出,有關「常住香港」問題,政府一直採取寬鬆理解,除了逐一審核有技術困難,同時亦不宜隨便剝奪投票權利。當然,「常住香港」定義問題,可以選擇從嚴執正來做,惟一旦收緊,長遠受影響的除了內地港人,還有海外港人,各方思考問題,不能只看眼前一次選舉。 港人身處內地,如何確保預約投票者可以接觸到不同候選人資訊,事關選舉公平公正,既然預約者要填寫電郵地址及可收短訊的電話號碼,當局應確保他們能夠收到不同候選人的政綱及資料。另外,當局亦要有處理投訴機制,倘若有內地港人發現有涉嫌不正當拉票行為,可以通知選舉當局,好讓執法部門跟進。廉署等機構無法在內地執法,如有選舉舞弊投訴,需要內地執法部門協助,外界關注現實操作可行性,港府應跟內地相關部委接觸,處理外界關切。 預約投票理順流程 反應踴躍可增名額 口岸票站點票,若能讓公眾及傳媒觀察點票,從確保公平公正角度無疑最理想,現在當局以防疫為由,只容許候選人或代理人監票,不能說無人監察,惟個別獨立候選人未必可以安排監票人手,恐怕亦是事實。口岸投票是特殊安排,沒有先例可援,選民理論上混雜了10個直選選區及28個功能組別,票站流程處理必然較為複雜,倘若行政處理嚴重失當,有可能令選舉結果受質疑,當局必須確保票站運作暢順,人手安排宜鬆不宜緊,除了做足事前籌備,更要做好臨場指揮,類似早前選委會界別投票的混亂甩轆情况,不應亦不能再出現。內地港人以預約方式投票,除了滿足防疫要求,理論上亦有助票站理順及簡化流程,防止混亂,11萬預約名額是多是少,各方看法不一,當局應確保有心投票者,都有機會投票,如預約反應很踴躍,當局應增加名額。
星島社論
新變種病毒Omicron持續在世界各地蔓延,藥廠指現有疫苗效用大減,有必要研發新疫苗,投資者擔心疫苗失效,在避險情緒驅使下,甫喘穩的環球金融市場昨天再現震盪。在新疫苗面世前,市場難免反覆波動,更凸顯西方推行與病毒共存的策略失敗,清零才是較穩陣的做法,港府更應堅定執行,嚴防輸入,力爭與內地盡快恢復通關,減低疫情對經濟社會的影響。 研新疫苗或需時 股市波動難免 港股和日股昨天跌約百分一點六,歐洲股市開市時跌逾百分一,其後跌幅收窄,杜指則跌百分之一,油價也跌約百分三,扭轉前天反彈勢頭,皆因藥企莫德納行政總裁邦塞爾的言論,觸發新一輪恐慌。邦塞爾接受媒體訪問時,預期現有疫苗在應對Omicron的功效較低,需要幾個月時間才能研發出新疫苗。另一家藥企輝瑞雖強調疫苗並未失效,但也承認效力降低,有必要研發新疫苗。 市場最怕不明朗因素,尤其科學家掌握Omicron的資料不多,莫德納聲稱至少要觀察多兩星期數據,才能確定新變種病毒對疫苗功效造成多大影響。一旦確定要研發新疫苗,最快也要幾個月後才能面世,在這段空檔時期,若疫情防控做得不到位,隨時會引發新一波疫情,衝擊經濟,股市短期難免波動。因此,各國為阻止疫情擴散,只能一邊封關限制爆發新變種病毒地區的旅客入境,另一邊則鼓勵民眾接種加強劑,即使疫苗功效下降,仍具有一定保護力,可減低染疫後患重症風險。 超級新變種病毒為疫情帶來兩個啟示。其一,西方倚靠疫苗抗疫,以為接種率達到七成以上可開放邊境,實施與病毒共存的策略,結果英國、葡萄牙和以色列出現疫情反彈,更無法阻截Omicron輸入,並出現本地感染個案,證明這是一場冒險實驗,很大程度上已經失敗。 其二,內地堅持清零路線,一發現有輸入本地個案,便全力透過封區、檢測、追蹤,切斷傳播鏈。儘管現時未錄到Omicron個案,但事實證明,不管病毒如何變種,清零政策都經得起考驗,迅速將疫情控制,減低擴散風險。雖然清零牽涉到封區或封城檢測,成本高,但好處是將疫情對經濟和社會的衝擊減到最小,讓經濟可迅速復常。反觀西方未完全將疫情控制便急於開放邊境,解除防疫限制,結果一波又一波的疫情不斷發生,最終又要封城鎖國,代價更高昂,南韓日前也暫時叫停與病毒共存政策。 外圍疫情風雨飄搖,本港與內地通關在即,港府更須堅定清零路線,嚴防輸入,確保通關有條不紊地展開,盡快與內地恢復有序的人員往還,不但有助經濟復甦,倘若外圍疫情仍沒改善,更應把握通關契機,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構建雙循環,加快本港產業升級轉型,並拓展更廣闊市場空間,讓經濟保持穩定增速。 政府須加快谷針 速建保護屏障 港府同時亦要做好內防反彈,即使新變種病毒降低疫苗效用,但提高接種率仍是當前最有效的防疫方法,而美國疾控中心前天更新接種建議,呼籲民眾應盡快接種第三針。本港打了一針的人數雖達七成,但離建立安全保護屏障還有一段距離,尤其是長者接種率甚低,一旦疫情爆發,長者將是抗疫力最脆弱一群,勢對公共醫療系統造成負擔,因此當局須為長者提供打針誘因,亦鼓勵已完成接種人士積極打加強劑,並向家長做好宣傳解說,讓他們同意子女打針,將接種率推高至八成以上。 本港須參考內地清零經驗,做好外防輸入、內防反彈,讓通關盡快落實,為經濟增長提供穩定助力。
東網正論
來勢洶洶的變種新冠病毒Omicron(兇而狂)正在全球擴散,日本輸入首宗個案,新加坡有兩名曾在當地轉機的旅客其後確診,西班牙、瑞典相繼失守,英國累計11人染疫,藥廠承認現有疫苗無效,世衞警告各國提高警惕,所有事實都指向疫情再度在全球大爆發的風險極大。已有3宗輸入個案的香港,確診數字在亞洲「獨佔鰲頭」,但港府依然好整以暇,堅持被動應對。聖誕新年將至,海外留學生勢必大量湧港,以港府防疫甩漏、高危群組繼續獲享免檢疫特權觀之,Omicron會否攻陷香港令人不敢樂觀,更遑論中港通關能否如期落實。 山雨欲來風滿樓。Omicron由非洲南部不斷向外蔓延,歐洲多國已驚現病例,並向北美擴散,加拿大先後有兩省錄得個案。日本昨起全面禁止外國人入境,暫實施一個月,是繼以色列後第二個封關應對的國家。饒是如此,仍有患者在封關前從納米比亞入境日本後確診,成為香港以外第二個錄得新型變種病毒的亞洲地區。古巴、巴西、智利和阿根廷等地亦聞疫色變,紛紛禁止或限制非洲南部旅客入境。 比較起來,香港的防疫措施簡直寬鬆得令人難以置信。雖云港府由昨日凌晨零時起指明安哥拉、埃塞俄比亞、尼日利亞及贊比亞為A組指明地區,非香港居民不准入境,而抵港的香港居民則需接受7+14天「疫監」;並且在周四凌晨零時起,指明澳洲、奧地利、比利時、加拿大、捷克、丹麥、德國、以色列及意大利為A組指明地區,只准已打齊兩針港人抵港。惟別說港府始終不願實施禁飛,就說病毒不長眼睛,打齊三針一樣中招,仍容許當地港人入境,顯然難以阻斷傳播風險;何況有關措施拖拖拉拉,並非即時生效,隔離檢疫兒戲;加上蘇格蘭及葡萄牙懷疑有Omicron社區爆發,但並未納入最高風險級別,如此種種,均反映港府防疫半桶水,同開門揖疫沒有二致。直到昨日深夜才宣布禁止日本、葡萄牙、瑞典的非香港居民入境。 難為食衞局局長陳肇始仍在自吹自擂,自認措施嚴格又適合;又推說推出任何措施都要「考慮一籃子因素,例如當地疫情、檢測率、疫苗接種率、旅客流量或實際輸入個案」,為拒推禁飛令和全面禁止入境解畫,其實只是愈描愈黑,自暴其醜。試想想,作為主管防疫的高官,連香港如何防疫都要先問過別國的疫情、疫苗接種率等情況才作決定,不僅後知後覺,簡直就是荒天下之大謬。這就難怪,俄羅斯、巴基斯坦都對香港落閘,禁止港人及航班入境。香港有如此廢官,丟架還是其次,全港750萬人的性命堪憂才是最大問題。 正如港大專家何栢良指出,Omicron變種病毒可能會在未來一至兩周內急速變化,大批海外留學生料於聖誕節及新年假期返港,認為邊境檢疫措施應該從嚴,所有來自高風險地區的抵港人士應集中在竹篙灣檢疫中心隔離21日,直斥港府目前的防疫政策是行政決定,而非從風險管理角度出發,可謂一語中的。港府防疫拖拉,決定永遠落後於形勢,而且外防輸入向來漏洞百出,機組人員固然繼續不用隔離,「個人身份」的特權人士更繼續獲批免檢入境,如果說Omicron早已隨着這些漏洞進入香港體內,伺機待爆,誰曰不可能? 最不堪的是,港府抗疫仍然只有谷針一招,甚至計劃將「疫苗氣泡」擴展至所有食肆及表列處所,惟美國藥廠莫德納行政總裁已承認現有疫苗對Omicron幾近無效;多家藥廠亦表明,需時數月才能研製出針對Omicron的疫苗。事實上,疫苗連對付Delta變種病毒也力有不逮,打齊三針一樣中招,到底港府盲谷針意義何在?容許「打齊針」的人士從高危地區入境,更是無異於自製防疫炸彈。 可以看到,歐洲對Delta肆虐已是束手無策,Omicron勢必令形勢更加惡劣,加上他們崇尚「與疫共存」、放任自流,一旦Delta與Omicron交叉變種,衍生出更強的新冠變種病毒,全世界怎麼辦?港府繼續中門大開,有些專家不斷鼓吹香港盡快與國際通關,不用多久,變種病毒勢必攻陷本港。 本報多次對港府提出忠告,無非希望不要重蹈本地爆發的覆轍,更不想港人重過抗疫苦日子。由提醒港府必須做好防疫措施,否則「港人不是病死就是餓死」;到警告當局要修補防疫漏洞,避免人為作怪,否則「通關之日就是爆疫之時」,很可惜,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如今看來,預言正一語成讖。 幸好中國堅持清零政策,嚴防死守,暫時仍能幸免於難。惟Omicron無孔不入,加上香港防疫危危乎,遲早連累內地。當然,中國防控疫情已有很好的經驗,全國性大爆發不會有,但中小型爆發仍是難免,因此更應及早綢繆,宜及早叫停春運,規定民眾原地度歲;至於粵港澳在新春前通關的機會已趨渺茫,分隔兩地的家庭想團圓看來還須再等。
頭條社論
環球新冠肺炎疫情不知何時了,獃在香港兩年的市民,對戶外活動需求有增無減,人潮逼爆郊野、公園、沙灘和其他公共空間。本報今天報道,由於沙灘只禁止豎立帳篷露營,市民就架起太陽擋,由於在法律定義上不算是帳篷,當局未有採取行動,令這種「變相露營」大行其道。由今夏至入冬,部份沙灘都紛紛出現「太陽擋陣」。對於這種新狀況,當局須加關注,先做好抗疫措施,再研究長遠如何規管。 太陽擋現象,不單止在沙灘上出現,西九龍文化區開放草地上、部份海濱長廊地段,以至將軍澳單車館外的空地等,每逢假日都見到不少市民架起類似營幕的太陽擋,閒坐營內休息或嬉戲,一家大小,樂也融融,未見當局採取任何行動。當局的取態是考慮到市民的需要,但若情況失控,當局就要設法管理,尤其疫情未消失,過多人近距離聚集,有機會違反限聚令,當局應派人員向市民解說,須保持起碼一點五米的社交距離。 市民在戶外消閒,必須抱着自律心態,不要過份佔用公共的文娛康體場所,並遵守防疫法例的要求,玩樂之時,不要增加爆疫風險。當局亦要保持公共場所的原定用途,不讓太陽擋過份佔用,以符合其他市民的需要。規限太陽擋使用的地方,大有必要,同時,須展開研究,是否修改法例,限制太陽擋的搭建範圍。

Share:

More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