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美中貿易戰與新冠肺炎加速了供應鏈的區域化,例如美國以國安等理由,以政策誘因要求供應鏈提高在美國的在地供應能力。電子業從下游的硬體組裝到上游的關鍵零組件,包括半導體製造業在內,都面臨了多元區域布局的需求。以台積電為例,在規劃前往美國設廠後,近期也宣布將在日本投資設廠,開始展開多地區生產的布局。 過去,我國半導體產業在全球的專業分工下,採用在台生產、服務全球的經營模式,晶圓代工、記憶體、封裝與測試等半導體製造業者服務如美、歐、日、中等各國客戶,但產能高度集中於台灣,尤其是晶圓代工產業,也因此,台灣有相當完整的半導體產業聚落,從IC設計、晶圓代工、記憶體製造、封裝與測試等,次產業間的連結產生高度綜效,不但為台灣帶來大量的出口值,也創造大量的高值就業機會。 我國半導體產業也受惠於此,再加上技術、交期、良率、客戶關係等優勢,吸引了國際大廠如Apple、Qualcomm、AMD、Nvidia等國際大廠來台下單,在業者與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創造了晶圓代工、封裝與測試及IC設計等領域皆居全球領先地位。全球半導體產業的製造活動高度集中於台灣。 當1999年發生921地震後,經濟學人雜誌更以Why Taiwan Matters為題,對全球揭露台灣產業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半導體業,對全球產業、經濟活動更具關鍵影響力。時隔20餘年至今,我國半導體產業在全球的影響力有增無減。根據半導體協會委託BCG顧問公司在今年上半年所發布的研究報告,台灣在全球半導體最先進製程(10奈米以下)的市占比重超過九成。台灣的半導體晶圓代工業不但是競爭者追趕的標的,也成為各國政府關注的焦點。 其實,以半導體IC晶片的產品特性而言,其體積小,運輸成本較低,可透過全球運籌的方式,在一地生產後銷往全球各地,在正常運作的環境下,相較於資通訊終端組裝產業而言,半導體製造採全球多據點生產布局的需求不高。 但因美中科技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各國因供應鏈的混亂,最終都將焦點對準了上游的半導體產業,進而將眼光放到台灣、韓國的半導體製造業、尤其是晶圓代工產業上。除了持續與我國業者與政府交涉外,如美、歐、日及東南亞等國家,更從長期發展的角度,以維持半導體在地供應能力等原因,向我國領導業者招手,部分國家亦積極以政策資源扶植本土廠商。觀察各國的政策動機,除了希望維持一定程度的半導體在地供應能力外,晶圓代工業者如台積電等,因具高附加價值與就業機會的創造能力,應也是吸引各國政府的關鍵因素。 無論原因為何,面臨各國對半導體製造業的關切,我業者在多國進行生產布局已隱然成形。不過半導體屬於技術、資本與人才密集產業,對於如交通、水、電等基礎環境的要求甚高,甚至為了吸引優質人才,對配套的生活環境要求亦高。許多國家政府有意吸引我國半導體業者前往設廠,但其生產要素、配套環境等存在高度差異,如何維持各區域產線的生產品質、交期與成本競爭力,為需克服的挑戰。當然,半導體製造業的多地布局亦有其益處,包括可因應如AI、IoT等新興科技所帶來的在地特性,提前掌握當地客戶的產品規格,建立進入門檻。 對我國業者而言,當展開多國生產布局之際,若能藉目前的領先優勢,與各界共同努力,對有意吸引我業者前往設廠的政府爭取更多有利的政策資源,減低因多地布局所增加的成本,進而掌握在地商機,將使我半導體製造業者有更高的機會,藉此布局掌握下一波的成長動能。
明報社評
新冠病毒新變種Omicron蔓延,歐美陸續發現確診病例,本港亦有新的輸入個案,可幸未有流入社區。Omicron警報敲響以來,多國收緊入境限制,以色列和日本更暫時全面封關,然而種種迹象顯示,新變種已經在世界各地擴散,全球疫禍短期內會否顯著惡化,某程度有若「俄羅斯輪盤」,唯盼新變種的傳播力及攻擊力,不似專家憂慮般厲害。Omicron的出現,再次突顯疫情發展有太多不確定性,堅持外防輸入內防擴散,至少在現階段仍是最穩陣安全的做法。每逢12月都是港人回港旺季,為防新變種攻入社區,港府檢疫隔離安排,短期內有必要更加嚴格,同時亦要採取更有力的措施谷針。 Omicron底蘊未明 全球擴散不易遏阻 Omicron是疫情爆發以來出現最多突變的變異病毒株,科學家擔心它可能更具傳染力,並會影響疫苗有效性。有專家估計它的傳播力,可能是疫情初期武漢發現病毒株的5倍。世衛上周五緊急開會跟進,將它列為「值得關切的變異株」(VOC),關注度跟目前全球流行的Delta變種,同屬最高級別,突顯Omicron來勢洶洶,是全球潛在大患。世衛表示需要數周時間,才能完成Omicron的初步研究,包括了解其傳播力及嚴重性,以及對疫苗、檢測和治療的影響。 Omicron最先在南非發現,各地政府紛紛向來自非洲南部人士收緊入境限制,能否及時阻止新變種擴散,卻令人頗為懷疑。由歐洲、美洲、澳洲到亞洲,過去數天不斷有國家及地區證實發現相關病例。在香港,最新發現的第三宗相關輸入病例,患者上周由西非人口大國尼日利亞,經東非的埃塞俄比亞抵港,加拿大安大略省發現的確診個案,患者亦曾到過尼日利亞,有理由相信,Omicron已在全球各地悄悄傳開。以色列和日本先後宣布全面封關,暫時禁止所有外國人入境,倘若事態真的朝不利方向發展,不排除稍後有更多國家仿效,國際航空業和全球供應鏈可能受到進一步打擊,潛在經濟影響不容忽視。 觀乎南非近期疫情,Omicron的傳播力相當厲害。世衛表示,初步證據顯示它比其他「值得關切的變異株」,有更高再感染風險。根據南非專家的臨牀觀察,Omicron病人與之前見過的新冠病人頗有不同,並無失去味覺或嗅覺情况,一般健康人士感染後,徵狀一般微輕,惟不代表可以低估它對長者和長期病患者的殺傷力,倘若他們沒有接種疫苗,感染Omicron後,有可能出現嚴重併發症。對於依靠疫苗「與病毒共存」的國家,現有疫苗能否有效應付Omicron,是當下最重要變數,各大新冠疫苗商皆表示,有信心短期內(諸如3個月)研發出具針對性的疫苗,惟未來數月歐美適逢冬季,民眾長時間留在室內,病毒更易傳播,加上Omicron有更高的再感染風險,即使疫苗商的期票兌現,歐美今冬疫情將頗為凶險。 Omicron的出現有其偶然性,惟亦談不上是出乎意料,說到底,病毒不斷變種乃是常態,傳播能力以及對人類的殺傷力,有可能變弱,亦有可能增強,人類無法控制。Omicron威脅驟起,突顯全球疫情發展的不確定性,就算最終證實Omicron威力未似預期般嚴重,不排除稍後真的出現更厲害變種。科學也許最終可以幫助人類徹底戰勝病毒,然而Omicron似乎卻在提醒,這場人類與病毒的戰爭,實際仍處於拉鋸階段,面對疫情和新冠病毒的不確定性,堅持外防輸入內防擴散,現階段明顯有其合理性,勝過靠疫苗「單天保至尊」。部分國家現在選擇「與病毒共存」,某程度是因為缺乏清零的決心和能力,香港既然有能力做到動態清零,就應該堅持下去,等到時機成熟,才考慮其他策略。 集中竹篙灣檢疫可取 谷針討論應實事求是 12月是留學生返港的旺季,亦是海外公幹港人回港度假的季節,Omicron威脅未明,在科學家未搞清楚其威脅之前,港府的防疫措施,有必要比之前更為嚴格,類似之前的豁免檢疫走漏感染者的情况,絕對不能再度發生,至於病毒追蹤能力,亦應該進一步加強。 過去數天,港府一再收緊入境檢疫隔離限制,包括禁止非洲南部8個地區非港人入境,至於從這些地區回來的港人,則要接受7天竹篙灣檢疫中心及14天酒店隔離。及至昨天,當局又宣布,會將所有出現Omicron變異病毒株個案的地區,悉數納入高風險A組指明地區,如當地已發現懷疑社區感染,從相關地區抵港人士,同樣需要接受7+14竹篙灣及酒店隔離安排,有專家認為有關安排奇怪,加上檢疫酒店漏洞尚未完全堵塞,主張集中竹篙灣完成21日檢疫。來自非南8地的港人,為數理應不多,安排他們集中在竹篙灣檢疫,可以免卻中途改變檢疫地點的風險,有關建議值得採納。當然,未來兩三周歐美等地會否出現較大規模的Omicron爆疫,會是一個變數,不排除竹篙灣檢疫中心使用量會急增,港府需要及早籌謀,以免一旦有事時「倒瀉籮蟹」。 Omicron對現有疫苗效力影響有多大,有待更多研究,然而這並非不打針的藉口。世衛指出,現有疫苗對Omicron的保護力可能打折扣,但相信仍可提供一定程度的保護,這是最合理的假設,未打針的人更應該盡快打針。香港疫苗接種率僅及七成,尚有很多長者沒打針,最近政府提出推進疫苗氣泡,引入疫苗通行證制度,出入食肆等場所必須出示打針證明,社會對此議論紛紛。平情而論,這並非什麼獨創構思,西方很多國家都以這種方法「谷針」,各方討論相關問題,應該實事求是,避免意識形態掛帥。
星島社論
新超級變種病毒Omicron迅速蔓延全球,多國對非洲南部實施旅遊禁令和限制,務求防止疫情輸入,但這僅治標,治本之法是西方須摒棄私心,勿再囤積疫苗,並衷心與其他國家通力合作,加強疫苗研究、生產和分配,提高發展中國家的接種率,減低病毒突變的風險,否則疫情難以斷尾,全球繼續無休止被折騰。 美歐囤積惹禍 終於自食惡果 Omicron在南非橫空出世,在非洲南部擴散,上周隨着航班乘客迅速散播至亞洲、歐洲、澳洲和北美洲,雖然確診宗數不多,但蔓延之快,反映新變種病毒的傳染力驚人,加上變異基因數目之多是前所未見,讓人擔心會減低疫苗的效用,令全球各國都嚴陣以待,封關的封關,鎖國的鎖國,希望能切斷超級變種病毒輸入,以免經濟再度停擺,加重經濟下行壓力。 新冠病毒自前年底爆發後,多次出現變異,除了Alpha變種病毒是在英國誕生外,其餘均是在南非、印度、巴西和秘魯等發展中國家率先出現,而南非更是一年內第二度出現變種病毒,皆因這些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密度高,公共醫療系統脆弱,加上疫苗接種率低,一旦感染個案飆升,不但易發生疫情,而在交叉感染下更易成為病毒變異的溫牀。 非洲是全球疫苗接種率最低的地區,只有約一成人打了針,遠低於北美洲的六成四和歐洲六成二。非洲人接種率低,與西方自私自利不無關係。疫苗是當前對付病毒的有效武器,當疫苗面世後,美歐大量搶購和囤積,目的是先為自己國民打針,好讓經濟社會盡快復常。由於疫苗供應緊張,在西方用錢搶購下,發展中國家無力與之爭奪,最終出現疫苗分配不均,西方坐擁過量疫苗,但有很多國民猶豫不願打,發展中國家願打卻沒針可打。 中國明白到在大流行病下不能抱着先自救的心態,並視疫苗為公共產品,故早已加入世衞牽頭的「疫苗全球獲取機制」(COVAX),在成功研發出疫苗後,一邊大力生產,一邊積極為國民打針,同時積極地向發展中國家捐贈疫苗,務求讓更多人能接種疫苗,產生一定保護力。截至九月底為止,中國已向逾一百多個國家合共捐出十二億劑疫苗,承諾在年底前共捐出二十億劑。國家主席習近平昨晚在中非合作論壇開幕禮上宣布,為實現非洲有六成人明年接種疫苗,中國將提供十億劑疫苗,凸顯中國的無私。反觀美國一直在抹黑中國疫苗的效用,近月才積極向窮國捐出二億劑疫苗,背後均存着與中國角力的私心。 效抗暖化策略 攜手谷針抗疫 西方應吸取窮國愈遲打針,病毒變種風險愈高的教訓,因在地球村,各國民眾往來頻仍,只有愈來愈多人打針,體內產生一定抗體才能對付疫情。若繼續沿用先顧自己的策略,發展中國家仍有很大概率出現變種病毒,然後向全球擴散,疫情只會此起彼落,一波接一波,根本無法有效復常,最終自食苦果。 因此,西方須摒棄零和思維的博弈心態,務必將疫苗視為公共產品,致力與其他國家合作疫苗研發,將技術轉移和分享,並與發展中國家合作生產,加強疫苗生產力度,緩解供不應求問題,當人人都能接種到至少一針,才有望控制疫情。 疫下難獨善其身,各國更應像對待氣候暖化般以全人類福祉為依歸,攜手抗疫,才能避免下一個變種病毒出現,擺脫新一波疫情折騰。
東網正論
非洲新變種新冠病毒Omicron突然殺出,全球紛紛出現個案,多國力抗病毒,封城又鎖國,最諷刺的是,香港現正是大事宣傳與內地準備通關,卻連爆3個案,是亞洲最先亦最多病例,眼見外地紛紛對香港實施禁飛或收緊入境,內地此時會否對香港大開方便之門,還是未知之數。 本報近月新聞報道及評論文章早已警告,香港輸入個案爆不停,防疫又經常甩漏,未解決根本問題,通關之時,等於將變種病毒經香港引入內地,以往香港是內地經濟之窗,現在變成病毒之門,究竟是有人疏忽還是故意,千絲萬縷解不清,最重要的是,不能容許通關變成播毒渠道。最近爆出的新變種,傳染力強及懂得逃避免疫系統,疫苗功效大受影響,無論是接種率多高的國家,都是聞Omicron色變,香港首當其衝,在他們眼中與非洲多個國家都是高風險,一視同仁。 也難怪香港與第三世界齊名,Omicron病毒在亞洲的確診個案,都出現在香港,昨日再爆出一名37歲男子,一周前去過尼日利亞,經埃塞俄比亞及泰國到港,證實感染Omicron病毒,而且還是已接種美國研發的莫德納疫苗,都預防不了這個新變種。昨日另外確診3宗輸入個案,雖然本地清零多時,但香港對疫禍從來未能安枕,又怎能叫其他國家放心? 疫情未喘定的俄羅斯首先宣布,限制9個非洲國家及香港的居民入境,過去10日曾經在這些國家或地區逗留的外國人,亦被限制入境。昨日連巴基斯坦亦宣布,禁止來自香港及6個非洲國家的航班入境。瑞士政府亦無限期暫停非洲7國航班,來自非洲南部、香港、以色列及比利時的旅客,入境時要出示病毒檢測陰性證明,並隔離10日,非瑞士公民及許可人士更無法入境。菲律賓先是對南非等7國發出旅遊禁令後,預計將會對來自香港的旅客進行旅遊限制。若香港Omicron繼續爆不停,恐怕其他國家會陸續加入封鎖香港之行列。 本港多時未有發現本地個案,比起俄羅斯900多萬個案,每天仍有逾3萬人確診,數字上不可同日而語;巴基斯坦目前正爆發第三波疫情,感染人數直逼130萬,香港竟然被這些國家實施入境封鎖,視如洪水猛獸,好像很荒謬的事,實際上又理所當然不過,每一個地區的政府當然是以自己人民的利益為依歸,那有像特區政府抗疫長期引起市民爭議,對外人寬鬆,對自己人嚴苛! 看看巴基斯坦果斷採取新措施,明確設定限期,滯留外地的巴基斯坦公民在下月5日前,仍可從被封鎖的地區回國,毋須申請豁免,之後則只有在非常緊急的情況下,才可獲豁免回國。而香港對A組高風險地區,包括非洲南部爆發新變種疫情的國家,依然大開方便之門,既沒有禁絕相關國家的航班,亦容許來自這些地區的香港人入境,更加沒有像巴基斯坦設下死線,相比起來,香港的把關寬鬆,如同虛設。 最重要是,特區經常強調熔斷機制,之前遲遲未停來自南亞多國的航班,走漏變種病毒入社區,今次又重蹈覆轍,未有禁止來自非洲南部的航班,連爆3個案,證明現存的熔斷機制,明顯未能堵塞新變種入侵。日本出現首宗Omicron疑似個案,一名從納米比亞入境日本的30多歲男性尚待證實,但該國政府較早前已經宣布,今日起將全面禁止外籍人士入境,封關防疫。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稱準備好承受所有對封關的批評,顯示決斷與擔當,這便是人話,亦是政治家應有的風範。反觀特區長官昨日在社交網站撰文,依然以通關為題,借機又谷針,指歐洲地區疫情快速反彈,恐怕70%的接種率並不足以為香港提供足夠的保護,若本地疫情不幸反彈,除了為尚未接種疫苗的市民,特別是長者的生命健康帶來極大風險外,「通關」的盼望恐怕是鏡花水月,當然又是呼籲市民盡快接種疫苗。現在是外防輸入的關鍵時刻,仍然只記掛谷針,實在令人搖頭嘆息。 新變種來勢洶洶,當務之急就是盡快堵截,若果讓Omicron走入社區大爆發,莫道是12月通關,相信下年初也未必能夠,就算百分百接種率,對新變種也無力抵擋,希望特區官員莫要被谷針沖昏頭腦,保持清醒,檢視防疫不足之處,決斷實施禁飛。與病毒競賽,刻不容緩,黃台之瓜,何堪再摘,香港實在受不起新一波疫潮了。
頭條社論
香港路狹車多,駕車人士常為泊車而煩惱,馬路上爭泊車,司空見慣,但前晚屯門發生同類事件時,竟然搞出人命,令人震驚,反映港人壓力太大,動輒為小事而暴跳如雷,本來是一宗小事,變成大衝突,這一次有人連性命也賠上,實在不值得。 事件發生在屯門,兩部汽車為爭一個泊車位,兩名司機「先口角、後動武」,有人疑挨了重拳後倒地,經搶救後惜返魂乏術,警方將案件改作「誤殺案」,拘捕一對夫婦。據新聞報道,涉案男疑犯為一名退休警員。事件真正起因,有待警方調查。從表面看,由小爭執發展至出手打人,反映有人沉不住氣,一時之間,無法自控,小矛盾演變成暴力衝突,結果釀成悲劇。 爭泊位命案,令人聯想起十六年前的「巴士阿叔」事件,他的經典名言︰「你有壓力,我有壓力,你做乜挑釁我呀?」一度傳遍中外,被視為香港人壓力爆煲的寫照。當年巴士阿叔只以「語言暴力」對待他人,估不到現在有人失去自制能力,涉刑事罪行,隨時要負上嚴重刑責。香港人必須以此為戒,「退一步海闊天空」,乃至理名言,凡事停一停,想一想,讓自己平靜下來,也給對方冷靜空間,萬事有商量。旁人切忌扇風點火,應充當和事老,若果依然無法解決,最好召警,絕對不能動手。

Share:

More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