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貿易代表戴琪接受日本NHK電視台訪問時說,考量到與中國抗衡,美國打算與印太區的同盟國及友好國家合作,建立有別於《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的經濟新架構。她指的是拜登總統前不久在東亞峰會宣布的「印太經濟架構」。戴琪與商務部長雷蒙多正為此走訪亞洲各國。此一籌建中的「印太經濟架構」涵蓋供應鏈、半導體、基礎設施、網絡安全及頂尖技術領域的對中國牽制策略。 據了解,美國此一新經貿組織,有別於CPTPP的重視關稅,而是更多地側重於供應鏈的聯繫與穩定,可以推論它是一種非傳統的貿易安排。其次,這個新的多邊經濟組織希望邀日本、南韓、印度、澳洲加入成為會員,那麼其貿易總額將占全球比重超過30%,規模將比CPTPP、RCEP等組織還要高。 對於這個積極推動中的美國新策略,我們有以下的觀察與評論:首先,美國自己都承認這是為了與中國抗衡,聯合相關國家,建構成一個聯合體,並企圖在技術與供應鏈方面與中國切割,達成一方面孤立中國同時又能壯大己身的新策略。 眾所周知,為了對付中國,在歐巴馬執政時期就展開了「重返亞太」戰略,除了增強美國軍事在西太平洋的部署之外,還拉攏一眾國家組建刻意排斥中國的TPP,未料川普上台之後即宣布退出TPP,採取更具有針對性的貿易戰、關稅戰與科技戰,但幾年下來一無效果,反而讓繼位上台的拜登騎虎難下:貿易戰的目的是要縮減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結果中國對美的出口及貿易順差反而愈來愈大;關稅戰的目的是抑制來自中國的進口、降低對中國商品及技術的依賴,結果不但效果不彰,反而成了美國當前通貨膨脹的源頭;至於科技戰,除了捉放華為財務長孟晚舟搞成一場鬧劇外,從長遠看,一如比爾蓋茲所言,反而對中國形成倒逼效果的技術進步效應。不誇張地說,幾乎是三戰無功。於是拜登政府不得不改弦易轍,在顧及顏面不願重返CPTPP的情況下,想出了所謂的「印太經濟架構」。說到底,仍是不脫冷戰思維。 其次,基於不成功的經驗,戴琪說要跟中國「脫鉤」是很難的,所以應該「再掛鉤」。但她所謂的脫鉤或再掛鉤,指的是貿易,所以「印太經濟架構」側重的不是關稅與貿易,而是科技與產業的供應鏈。這是一種全新的嘗試。與貿易及投資的實體整合不同,這比較接近類似於APEC等鬆散的虛體的經濟框架,所以拿貿易總值及規模將大於CPTPP及RCEP的比較,並沒有多大意義。也因此,就打冷戰的意義而言,這個被美國視為「TPP 2.0」的架構,其實質作用可能還比不上美國不欲重返的CPTPP。 再其次,無論TPP或所謂的「印太經濟架構」,都有與中國經貿體系一切為二的動機,也就是將上個世紀全球一致努力推動的全球化,予以放棄,並重新建構一個仍是以服務美國最大利益的「半球化」。這對美國而言,全球化於我有利則全球化,全球化於我不利則「去全球化」或「半球化」,固然符合其霸權邏輯,但作為最老牌資本主義的美國難道就不懂市場經濟最基本的邏輯「那一隻看不見的手」嗎?這些被美國選中擬邀請加入「印太經濟架構」的日本、南韓與澳洲,願意追隨美國也站在反中第一線嗎?但它們又何嘗願意放棄RCEP或願意堅拒中國加入CPTPP,畢竟中國現在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及全球最大市場了。全球化既是大勢所趨,浩浩蕩蕩,如違逆大勢,硬要搞「半球化」,恐怕吃力不討好。 最後,關於台灣,有無機會加入這個新的多邊經濟組織,取決於此一組織設定之成員的身分是否必須為國家,及是否能積極取得以初始會員加入的機會而定。
明報社評
國際油價去年至今猶如過山車般大起大落,單在上周也有大幅起伏,成因複雜,有疫情因素,有能源政策轉變,難以一概而論。美國提出釋放國家儲備,以遏抑油價,得到中國在內的幾個國家響應,但關鍵要看幾天後石油輸出國組織及俄羅斯等國開會決定。問題是美國要應對國內問題呼籲國際支持,沒有得到通力合作的誘因,况且中國也不可能在短期內減少對石油的依賴,國際油價升跌看來還要望天打卦。 國際油價一年倍升 病毒變種一夜急跌 石油國際市場價格從去年最低見40美元一桶,到今年最高接近85美元一桶,升跌最大的因素是新冠疫情,全球經濟活動一度因疫情陷於呆滯,導致所有能源價格都大幅下跌,今年疫情漸趨穩定,油價隨即拾級而上,加上預計今年北半球冬天將會異常寒冷,石油的需求急劇增加,分析認為今年油價很可能會升破100美元一桶。但這兩天出現病毒變異新品種的消息,令油價在一天內下跌10美元。疫情因素仍然是決定性因素。 油價作為生產成本的重要因素決定經濟表現,美國自5月份開始連續5個月的通脹率高於5%,剛過去的10月份還超預期飈升至6.2%,達到1990年底以來最高水平。油價高企還影響民生,很多州份汽油每加侖超過3美元,已經到了民怨沸騰的境地。拜登政府上任以來沒有讓人叫好的政績,當然是希望藉遏抑油價力挽狂瀾,遂在23日宣布釋放5000萬桶戰略石油儲備,並希望日本、韓國、英國、印度及中國也採取相應措施,合共釋放另外5000萬桶儲備石油,合作推低油價。此舉是否能夠成功先不說,即使多國都按美國「吹笛般起舞」,所釋放的石油供應,也只及全球一天的總消耗量,可謂杯水車薪,况且現在只有英國承諾釋放150萬桶、印度承諾釋放500萬桶、日本420萬桶,韓國和中國表示願意響應,但沒有承諾具體數量。 關鍵要看OPEC+即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及俄羅斯等國的態度,因為OPEC+的產量佔了國際市場的一半,這些國家不願意增產,甚至不增反減,油價照樣會繼續飈升。OPEC+將於下月1日召開定期會議,就產量商討,一般估計他們不會聽從美國的建議,但這個估計在Omicron變種病毒消息傳開後,情况突變,OPEC+也會有新的應對方案。 在疫情峰迴路轉的情况下,全球經濟表現都要重新估計,現時值得討論的是美國提出的降油價方案。美國過去多次釋放石油儲備平抑油價,有基於風災後釋放小量,也有因為美國股災而大量釋放,都得到一定的效果,而這次提出釋放的數量,則是空前的多,可見危機已經「燒到眼眉」。這次還呼籲其他國家響應,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因為美國的經濟表現在全球舉足輕重,美國市場疲軟以及美元匯價也會殃及全球經濟表現。 美國通脹成因是印鈔 各國沒有理由助解困 問題是國際社會對於協助美國平抑油價是不可能通力合作的,因為美國通脹的原因是長期不停開動印鈔機,現在造成通脹高企要其他國家來埋單,豈有此理。從經濟角度看,油價升破100美元一桶,OPEC+國家可以不增產而獲得同樣高的收益,還可以減少消耗蘊藏量,何樂而不為。從地緣政治角度看,美國的中東政策乏善足陳,還不斷挑釁俄羅斯,OPEC+更加沒有理由為美國解憂脫困。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石油進口國,中國的經濟表現,直接影響油價升降,而油價高企,也會影響各行各業的生產成本,中國也是油價高企的受害者,加上中美關係正處於十字路口,任何有助於緩解中美矛盾的事情,只要力所能及,相信中國多少也會有所幫忙。外交部發言人說,將會根據自身實際和需要安排投放國家儲備原油,並且與其他石油消費國和生產國保持密切溝通。意思十分明確,一是要根據自身條件,二是不但要跟美國溝通,還會跟其他國家溝通,表明中國不會因為美國而損害跟OPEC+的關係。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約佔全球總使用量的13%,中國的能源政策,直接影響國際油價。中國已經向國際承諾,碳排放量到2030年達到峰值,2060年達到碳中和,可以預期逐漸轉向使用清潔能源是必然的趨勢,但也不能期望中國能夠在一夜之間減少化石燃料,即使中國在短短幾年間已經成為全球電動車生產第一大國,但與此同時,發電量七成還是煤電。此外,北半球其他國家今年過冬會增加能源需求,中國為此也出現過東北地區因為煤價急升而停電停產。 美國提出國際社會合作一起應對油價急升,是「為己為人」的建議也勉強說得過去,中國在國際合作方面,本也應該義無反顧。撇開為什麼要幫忙解決美國的「蘇州屎」不說,美國總不能在應對油價問題要求別的國家合作,但在其他方面,不但不禮尚往來,還處處刁難,這種國際合作的態度,不但俄羅斯會嗤之以鼻,中國不可能答應,其他國家也不可能無條件捧場。
星島社論
全世界談新超級變種新冠病毒Omicron而色變,因病毒極為兇猛,傳染力強,並可能令現有疫苗失效,環球疫情可能再陷失控危機。Omicron病毒消息傳出,上周五重創股市,造成環球黑色星期五股災,其對經濟的衝擊,可能只是開始。新變種病毒勢必推動各國加強限聚措施、嚴控旅客入境,重挫經濟,而且亦會加劇供應鏈短缺、港口擠塞,農產品漲價壓力更大,都為通脹添壓。面對滯脹新形勢,西方政府卻難再大灑金錢救經濟,各國央行又因要遏制通脹,已部署甚或開始加息,美國亦料將加快減買債步伐和提早加息,令環球經濟雪上加霜。 環球股市上周五經歷黑色一天,美股杜指急跌逾九百點、跌幅百分之二點五,港股恒指上周五亦大跌六百六十點,跌幅百分之二點六七,多隻在美掛牌的港股周五晚繼續下跌,預計港股今天開市,恒指可能跌穿二萬四千點關口。環球避險情緒高升,股市短期壓力難消。 為設防封關封城 困境又重來 股市易跌難升,皆因環球經濟正受到疫情的多重打擊。Omicron令全球風聲鶴唳,多國即時禁止南非等多個非洲國家人士入境,香港因出現輸入病例,俄羅斯和瑞士等亦嚴限港人入境。過去兩天Omicron病例正不斷擴散,比利時、英國、德國、意大利、澳洲、以色列等已發現此超級變種病毒的確診個案,各國勢將實施更嚴格的入境管制,以色列就已宣布今天起再次封關,禁止所有外國旅客入境。 歐美近期疫情反彈本已令人憂慮,現在加上Omicron威脅,紛紛加快推出各種嚴格限制社交的措施,食肆和娛樂場所可能再關閉,同時加強管控入境,將令歐美以至全球經濟再陷困境。 另方面,近月高燒的通脹,亦正惡化。由於Omicron勢重挫全球經濟活動,上周五國際油價急挫,紐約期油急跌百分之十三,看似有助紓緩通脹壓力,然而疫情惡化,生產活動亦可能遭到打擊,這一年來出現的供應鏈短缺和港口擠塞問題,不但無法紓緩,並可能加深。世界貿易組織總幹事伊韋阿拉上周估計,全球供應鏈問題明年本可解決,但現在疫情再惡化,勢必加劇工廠停工,碼頭和運輸工人不足問題亦無法解決,令海運成本高企難下、環球物資短缺更嚴重,可能進一步推高物價。 此外,農產品生產年多以來受疫情打擊,令供應減少、價格急漲,十月糧農組織食品價格較去年暴漲三成一,是二○一一年以來最高水平,疫情惡化可能令糧食價格再漲,為通脹火上加油。 滯脹近眉睫 政府難再放大水 新超級變種病毒可能令經濟停頓、通脹高燒,形成比高通脹更可怕的滯脹困局。去年環球因新冠疫情爆發,多國政府派錢紓民困,繼而推出各項振興經濟大計,但巨額支出加劇財赤、國債重擔,Omicron若重挫經濟,各國政府可能已無米可炊,沒法再大灑金錢救經濟。 令形勢更險峻的是,環球央行不但無力救經濟,還可能為經濟添堵。西方央行去年在疫情威脅下,紛紛大量放水,近月卻因通脹高企,加拿大、新加坡已停貨幣寬鬆政策,挪威、紐西蘭和南韓甚至啟動加息,英國亦已暗示將加息。美國聯儲局官員也表示,原定買債計畫至明年中才全停,現可能要提早在首季全停止,外界則估計儲局繼而將會開始加息遏通脹。央行的收水和加息行動,將令經濟進一步受壓。 發達國家若要救經濟,在對抗新冠疫情上,再不能各家自掃門前雪,一是要加快全球疫苗接種,為窮國提供更多疫苗,避免它們因接種率低而成病毒變種溫牀,才能遏制如今次般出現的超級變種病毒;二是環球應加強合作開發疫苗,以追上病毒變種,才能為全球民眾提供更有效的預防,戰勝世紀疫情,避免經濟危機惡化。
東網正論
世事難料,正當大家以為通關在即,怎料又殺出攔路虎,被視為最強新冠變種「Omicron」,亞洲首宗赫然在香港爆發,迄今兩宗,潛伏期未過,有否在社區擴散仍是未知數,不少外國包括英國率先對香港「落閘」,然而特區政府繼續「好客」,反應慢九拍,只對非洲南部8國收緊入境條件,對已爆出新變種的德意澳等國家仍然照舊寬鬆,未列入高風險地區,這和「開門招毒」有何分別? Omicron橫空出世,德國、意大利、捷克、澳洲及英國,都出現了確診個案。研究顯示,現存的疫苗未必能有效抗衡這個變種病毒,歐美本以為高接種率可以令疫情盡快過去,想不到如意算盤未敲定,喪鐘卻敲響。一向抗疫先知先覺的以色列,果斷地宣布鎖國兩星期,禁止外籍旅客入境,希望能幸免於難,阻擋Omicron擴散,其他國家相信會紛紛效法,收緊防疫措施,香港被視為高危地帶,俄羅斯及瑞士已宣布,曾到過香港的外國人將不能入境,菲律賓極有可能同樣對香港「落閘」,恐怕陸續有來。 全球如臨大敵,港府卻慢條斯理,小修小補,只是針對非洲南部7個國家以及南非,禁止於21天內曾逗留當地的非香港居民入境,未有完全禁絕來港航班,香港人去過這些地區依然可以回港。問題就出現在這處,病毒不會理你是哪地方的人,香港市民與任何外國人,同樣都有機會受感染,變成病毒載體,傳染別人,尤其是來自出現病例的地區,例如德國,大家忘記了較早前國泰機師瞞報事件嗎? 3名國泰貨機機師來港確診變種病毒,極可能是互相感染,一度有百多人因而蒙受強制檢疫令。後來發現他們雖聲稱在德國法蘭克福逗留期間沒有離開酒店房間,卻被踢爆所言非實,不但數次離開酒店房間,甚至步出酒店到附近的地方,與朋友會面。國泰航空雖然把這3名機師「祭旗」,但各界紛紛要求收緊機師檢疫措施,政府及國泰作出了改動,但機組人員回港在家頭3日,依然可以外出兩小時,被批評「唔湯唔水」,露出明顯漏洞。 本港抗疫未竟全功,就是因為不斷出現漏洞,今次Omicron來勢洶洶,德國榜上有名,卻未被港府列為A組高風險地區,依舊是B組中風險地區,無論是否香港居民都可以來港,只是靠酒店檢疫來防範,前車可鑑,隨時走漏新變種病毒入社區,危害700萬港人,難怪通關始終未落實,14億人的安危,怎能交付給抗疫劣迹斑斑的港官?所謂八成接種率才可通關,只是砌詞藉口,重點是香港防疫始終未能給中央百分百信心。 新變種病毒傳染性及免疫逃逸能力極強,要防止在港大爆發,一定要當機立斷,必要時要壯士斷臂,不能為了一小撮人或航空公司的利益,危害大部分人的福祉。機組人員是高危群組,英國航空最近便因為檢疫隔離而取消多班來往香港及倫敦的航班,一家航空公司也可以權衡輕重作決定,特區政府擁有富可敵國的儲備,卻總是畏首畏尾,進退失據,今次對抗兇猛的新變種病毒,若果未能吸取之前教訓,恐怕又是噩夢重演。
頭條社論
全球抗疫逾兩年,仍未把新冠肺炎病毒擊退,而且正面對新變種病毒的挑戰。上周末,南非證實出現新冠變種病毒Omicron,初步估計其刺突蛋白突變比Delta更多,料其傳染力或比Delta強約五倍,研究人員正了解Omicron的殺傷力。受消息影響,環球股市下跌,反映人心虛怯,擔心全球疫情或會沒完沒了,甚至爆發更強勁的新一波。不管如何,港府必須即時提升抗疫警戒,強化外防輸入,加倍力度提高疫苗接種率。  以色列今天凌晨起禁止外國人入境十四天,成為首個全面封關抗變種病毒的國家。作為接種率較高的國家,以國的反應,正好反映Omicron的威脅巨大。而Omicron出現在疫苗不足的地區,例如非洲,反映這些社區不但無法擺脫病毒的侵害,更加成為病毒持續變種的溫牀,然後向其他地區擴散,最後連高接種率的國家,也受到牽連。香港的疫情,相對很多地區來說,較為緩和,但亦錄得兩宗Omicron輸入個案。為了外防輸入,是時候全面提升,以堵截Omicron闖關。本港內部也要有超前抗疫的意識,須即時提升各抗疫措施,擴充病牀、隔離房間數目,同時大力谷針。現在七成接種率只是底線,必須推高至接近全民打針,才能與Omicron對抗。未打針的市民,為己為人,現在就要去打針。

Share:

More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