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一周不到,就有奇異、東芝與嬌生三家國際知名的大型公司宣布準備拆解成更小的企業,這反映出經濟潮流的變遷,是否會有更多的大公司跟隨其腳步?什麼才是多角化經營的準則?這些問題將來勢必會考驗大型企業的經營者。 首先,奇異公司(GE)9日宣布,將拆成三家上市公司,2023年初將醫療保健業務分割出去,2024年初分拆能源事業,而奇異這塊招牌則由集團內的航太事業續用。 奇異公司創立於1892年,上世紀80年代一度成為全球最大企業,營收達1,300億美元,公司市值更暴增到4,100億美元以上。當時奇異品牌無所不包,從燈泡、電視到洗衣機、發電機、噴射引擎,甚至跨足醫療設備,製造磁振造影機。但在2008年金融危機時,奇異的規模和業務的複雜性,折損了其應付危機的靈活性;2018年6月奇異被踢出藍籌股名單,注定了被拆分的命運。 1875年創立的日本電機大廠東芝公司,12日宣布旗下事業將分割成三家公司,分別為基礎建設、硬體設備、半導體記憶體,重組成三家企業,分別上市,讓收益結構和發展戰略各不相同的三個部門,業務獨立。這是日本第一家大企業完全分割上市的案例。 東芝拆分,無疑是受到奇異拆分的影響,兩個公司在經營項目上有重複,彼此也有合作關係。東芝社長綱川智在記者會中表示,拆分為三家企業「是能使企業價值最大化的最佳道路」;日本媒體則質疑,拆分之後的各家企業規模變小,能否維持核能與半導體的技術與基礎研究。 就在東芝宣布拆分的幾個小時之後,135年歷史的嬌生公司也宣布,計劃將自家業務拆成二家公司,一家專注於消費產品,另一家則全力投入醫療健康業務。去年嬌生的製藥部門銷售額增加8%,製藥業務還開發只需注射一劑的新冠疫苗;相比之下,銷售Band-Aid(OK繃)和止痛藥泰諾(Tylenol)的消費者部門去年銷售額僅增長1.1%,旗下產品嬰兒爽身粉及其他滑石製產品因含有石棉,遭指控有致癌風險,陷入長期訴訟。 現在市場競爭愈來愈激烈,公司經營者必須隨時審視,什麼是旗下最賺錢的部門,是否有必要獨立出去,以免被其他不賺錢的部門所拖累。在嬌生的例子中,最賺錢的、最有前景的部門,當然是生產新冠疫苗的製藥部門,單單在最近一季的營收就高達130億美元。 過去大企業的目標在穩定成長,儘量多角化、多元經營,避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中,同時維持穩定收益,持續成長,公司愈大愈好。但是多角化經營的代價,就是部門決策受到集團牽扯,難以獨立,優點不易顯現,因此也難以獲得投資人的青睞,股價不易拉抬。 奇異的三家新公司都是個別領域中競爭力十足的強棒,都將成為「更簡單、更強、更專注」的公司,屆時方便管理,投資人也較容易了解。奇異執行長賴瑞.卡普表示,拆分為三家公司後,每家公司都可以更聚焦各自的業務、更具有靈活性,且資金也能更適當地契合使用,更好地為客戶服務。 但不是每一家巨型公司都走上拆分這條路。從2013年起,索尼一直承受拆分旗下娛樂業務的壓力,股東們希望甩脫岌岌可危的電子產品部門,可是索尼堅持廣泛的業務組合是其優勢所在,拒絕拆分,最終也憑藉優異的營收表現化解批評。今年4月公布的財報中,索尼在2020財務年度獲利飆升101%。 拆分的目標,其實是模仿矽谷創業的高科技公司,通常它們目標專一,優點突出,往往獲得大量投資,協助其併購或在技術上超越競爭者,快速擴張。但如此也往往招致市場管理者的注意,調查是否有違背反托辣斯法之嫌,未來恐怕以反托辣斯名義的外力介入不絕,從而迫使這些企業陷入另一種被拆分的危機,就像此刻的Google、臉書。
明報社評
虐兒事件一宗都嫌多,可惜悲劇卻是一再上演,法庭本周就一名女嬰死亡事件,判處一對情侶監禁,庭上披露的情節駭人聽聞,女嬰遍體鱗傷,令人懷疑下手者是否有惻隱之心。現時有關虐兒的罪行,並無專屬法例處理,一般按《侵害人身罪條例》治罪,最高刑罰監禁10年,未必能夠反映虐兒罪行的嚴重性,政府應檢視現行法例,提高虐兒罰則,加強阻嚇力。近年虐兒慘案接二連三,事後當局雖有採取一些亡羊補牢措施,予人觀感卻是小修小補,「死一個郁一郁」,政府保護兒童政策存在諸般不足,「沒有保護罪」立法進展緩慢,當局有必要從法律、制度、教育等多方面入手,加強保護兒童,不能再歎慢板。 虐兒慘案一宗嫌多 保護兒童遠未到位 2018年,5歲女童「臨臨」遭生父及繼母長期虐待致死,死者身上驗出百多處傷痕,今年4月,法庭判兩人謀殺罪名成立,監禁終身。半年過去,法庭又要處理另一宗駭人虐兒案。事件發生於2019年,一對情侶受託照顧友人22個月大女兒,兩人在半年間多次虐打女嬰,甚至以狗鏈綁在女嬰腰間,把她獨留家中。同年6月,女嬰因頭部嚴重受創致死,事後證實身上有70處新傷舊患。 大人施暴,稚子何辜。遇害女嬰尚在牙牙學語,天真無邪,面對虐打全無逃避反抗能力。涉案情侶本身育有3名9歲以下年幼子女,不可能完全不懂照顧嬰兒。根據兩人互傳的手機短訊,女方揚言要重手打女嬰,男方則提及「剛剛幾乎打死女童」,反映二人明白自己所作所為。女被告提到,案發前從未收過友人支付女嬰生活費,然而大人之間縱有錢銀瓜葛,也不應該拿稚子發泄。案情顯示,女嬰未託付涉案情侶照顧前健康正常,後來卻營養不良,腦部發育亦不全,種種迹象顯示,女嬰去世前半年,過着非人生活。 涉案情侶在高院承認一項虐兒罪,法官本周判處兩人監禁5年4個月,有人覺得判刑太輕,不能反映女嬰死亡慘况,然而法官量刑受限於控罪,亦受限於法律。雖然案情足以證明被告虐待女嬰,惟並無確鑿證據顯示女嬰頭部重創死亡,是兩人施虐直接導致,控方未能控以謀殺罪,只能按一般虐兒案處理方式,以「侵害人身罪」檢控,監禁10年已是最高刑罰。法官以8年為量刑起點,考慮被告認罪等因素後,得出今次裁決,若說判刑不夠重,問題未必出在法官,而是現行保護兒童法例有缺失,令裁決無法有效反映罪行嚴重性,當局有必要盡快修改法例,提高虐兒罰則,否則有可能向社會發出錯誤信息,即「虐兒若不致死,法庭未必可以重判」。 本港虐兒問題有加劇趨勢。根據社署數字,今年首9個月發生1023宗懷疑虐兒個案,比去年同期的650宗,大幅增加57%,預料今年虐兒數字將見新高。警方今年首8個月則錄得780宗虐兒案,當中有403宗涉及傷害兒童身體,兩個數字皆比去年同期急升七成,超過七成半施虐者是父母。誠然,虐兒個案增加,原因之一可能是各界對虐兒問題意識有所提高,多了留意身邊是否有兒童懷疑受虐,惟政府實有必要全面檢討現行的保護兒童政策,避免虐兒問題惡化。 「沒有保護罪」加快立法 防虐兒機制有待加強 近年每次發生駭人聽聞虐兒案後,當局通常都會採取一些保護兒童新措施作為回應,可惜大多屬於小修小補,踢一踢郁一郁,受害兒童的血與命,換來的往往只是寸進改善。2017年,政府提出設立兒童事務委員會,由政務司長牽頭,匯聚相關政策局、政府部門及關注兒童權益團體,聚焦處理兒童成長面對旳問題,包括保護兒童免受暴力及疏忽照顧。委員會成立至今3年多,開會略多於10次,實際效用有多大,值得好好檢視。 多年來一直有人主張修例,懷疑虐兒卻知情不報者需要負上刑責,社會討論多時,遲遲未見政府行動,直至今年「臨臨案」被告定罪判刑後,法改會發表報告書,建議在《侵害人身罪條例》加入「沒有保護罪」,算是踏出重要一步,惟日後具體修例內容會否流於半吊子,還得走着瞧。政府官員表示,強制醫療人員、教師、社工等專業人士舉報懷疑虐兒個案,立法工作預料需時兩年,進度太慢,應該設法加快。 本港保護兒童法律不周全,制度上存在諸般不足,有必要全面改革。當局應訂立專門的保護兒童法律。根據法改會的「沒有保護罪」建議,倘若事主嚴重受傷,知情不報者可被判監15年,如事主死亡,相關人等可被判囚20年。虐兒相關罪行的最高刑罰,亦應與之看齊,早日修例上調。今次女嬰受虐案,與早前一宗13個月大嬰兒遭照顧者猛烈搖晃虐待致神經系統永久受損案,共通點是家人將受害嬰兒交予他人託管,未料所託非人。女嬰案法官表示,女嬰兄長獲安排寄養,令他思疑為何女嬰生前沒被介入,促請當局盡快檢討,避免同類事件再現。現時本港雖有兒童死亡個案檢討委員會,惟工作主要集中於宏觀分析,並非逐宗個案檢視,亦無法定權力,當局應參考外國做法,設立專門調查機制,審視具體死亡個案,找出保護兒童工作盲點所在。
星島社論
野豬頻頻闖入市區,漁護署決定重啟捕殺計畫,前晚終首次採取行動,捕殺一批野豬,結果引起社會爭議,愛護動物人士狠批不人道。惟野豬入侵市區,已對公眾構成威脅,而當局又沒有效方法控制野豬數目增長,短期有限度捕殺實難以避免,但長遠應採取更便捷的避孕絕育方法,並提高罰則禁止餵飼,爭取市民支持。 絕育成效不理想 人道毀滅必要 漁護署前晚在深灣道採取行動,用麵包作誘餌,七隻野豬被麻醉後,再注射藥物進行人道毀滅。愛護動物組織批評當局獵殺手法卑鄙,那邊廂呼籲市民勿餵野豬,但這邊廂卻用麵包誘殺牠們,質疑為何不能採取非致命手段先把野豬驅趕回山上,再考慮下一步行動。但漁護署強調,行動旨在減少市區出沒的野豬數量,而用食物誘捕野豬非主動改變牠們的習性,否認做法不人道。 愛護動物人士的不滿是可以理解,擔心今次殺野豬,下次可以同樣理由獵殺野生猴子或流浪貓狗。當局要捕殺野豬,皆因之前用非致命手段卻未能控制野豬數量。當局在二〇一七年底停止狩獵隊狩獵後,開始利用避孕疫苗為野豬進行避孕,甚至實地做絕育手術,截至去年底,共捕獲六百六十六隻野豬,當中為二百九十六隻避孕或絕育,但成效不理想,因絕育手術過程複雜,準備需時,加上野外地勢陡峭,空間有限難以施行。漁護署署長梁肇輝上月表明,替野豬做絕育手術的宗數,追不上野豬進入市區的數字增長,故考慮對經常出沒市區的野豬人道毀滅,而輔警在北角執勤時遭野豬襲擊咬傷,成了啟動捕殺令的導火線。 野豬數量大增,頻頻入侵市區,歸根究柢是本港野豬缺乏虎狼等天敵,而野豬繁殖能力強,一年至少可生育三次,每次最多可生十二隻。加上一些市民愛心氾濫,專程駕車到南區山邊或野豬出沒的地方餵飼,令野豬習慣不勞而獲,失去覓食能力,也變得不怕人,一旦沒食物,便大着膽子走進市區,於是便經常出現野豬在鬧市閒逛覓食,甚至闖進港鐵列車等情景。 愛護動物人士聲稱野豬一般不會傷人,除非遇到挑釁,但實情並非如此,歌手李玟的母親在寓所附近散步時遭野豬襲擊,多處骨折,而新加坡今年初亦有婦女在組屋遭野豬咬傷大腿拖行一米,凸顯野豬暴戾難測。過去十年,本港發生三十六宗野豬傷人事件,共有四十七人受傷,單是去年便有十一宗。 世界各地都面對野豬氾濫成災問題,當牠們走出山林,首當其衝的是農作物,美國、加拿大和澳洲農民損失慘重。多國採取的行動大多是派狩獵隊進行圍殺或空中射殺,有的會設陷阱捕殺,美國德州早前試驗將男用避孕藥混在誘餌中,希望可控制野豬增長。 速修例嚴禁餵飼 用科技控豬數 市民切勿以為野豬溫馴可愛,一旦牠們闖進人多擠逼的地方發惡,隨時可能引發人踩人事件或交通意外。為免野豬成都市隱患,當局須盡快採取有效手段阻止牠們進入市區,有限度捕殺見效快,但處理手法須人道,亦不應在公眾地方進行。政府亦可檢視美國採用避孕藥的成效,同時利用新科技追尋其行蹤及精準計算數量,再研判引入有效控制野豬數量的新手段。 政府亦應盡快修例,禁止市民餵飼野豬,並參考新加坡的經驗,將餵飼野生動物的罰款由五百元坡幣大幅提升至五千元,再犯則罰款一萬元,以收阻嚇作用,並加派人手嚴格執法,以及加強宣傳教育。 野豬對居民造成滋擾,作為負責任的政府,應迅速採取應對措施,在公眾安全和動物權益中取得平衡,目的是有效控制野豬數量,維持生態平衡,絕非趕盡殺絕。
東網正論
本港防疫體系再現漏洞之際,港府未見檢討,反而在昨日宣布擴大接種第三劑疫苗安排,放寬所有已接種第二劑科興疫苗且超過6個月的市民,下周二起接種第三針;與此同時,又傳出聯合科學委員會最快本周討論下調疫苗接種年齡。當青少年接種疫苗尚且爆出大量心肌炎個案,疫苗對幼童的風險可想而知。港府谷針無所不用其極,但最重要的「外防輸入」依然中門大開。前門拒虎後門進狼,防疫漏洞百出,單靠谷針顯然並不足夠,港府再不堵塞豁免檢疫漏洞,市民如何響應打針、如何嚴守社交距離,也是無濟於事。 現時香港本地疫情稍歇,但外來輸入個案幾乎無日無之,日前有多名豁免檢疫的貨機機師確診,潛伏期間更曾進入社區,昨日又有4宗輸入個案;另一方面,內地雙十一網購節剛過去,市民購買的貨品陸續經由速遞包裹方式運抵,惟日前一件包裹染有病毒,港府卻懵然不知,令包裹直接抵達顧客之手,若非內地當局及時抽驗發現並通知港方,恐怕直至有市民不幸感染,依然被歸類為源頭不明個案。凡此種種,無不印證港府口中的「外防輸入」不過是「魚網當傘」,根本「遮不住陽光」,眼見漏洞處處仍不作修補,直教全港市民心寒。 尤其在物流鏈一環,港府倘若視若無睹,後果恐不堪設想。北望神州大地,內地的防疫措施強如銅牆鐵壁,疫苗接種劑次甚至突破24億,多地依然爆發新一輪本土疫情;其中疫情最嚴重的遼寧省大連市,病毒源頭正正出自冷鏈物流之上。香港雖為彈丸之地,物流量卻名列世界前茅,當中任一環節中稍有不慎,病毒隨時席捲全港市民。 面對恢復通關的呼聲日益增加,內地方面依然頗有顧慮,究其原因是港府的防疫心態不但未能與內地睇齊,甚至遠遠落後於西方國家。歐美以往把疫苗視為「救生泡」,強力谷針後全面放寬限制,如今面對確診人數持續上升,也不得不重新考慮採取局部封城措施。事實上,病毒不斷變種,縱然完成接種的人數有所增加,全球的突破性感染個案也隨之上升;在歐美,接種疫苗的誘因更多的由防範感染,變成降低重症及死亡率。由此可見,內地的防疫策略可謂領先全球,歐美次之,本港則仍在原地踏步。 毫無疑問,疫苗確能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但凡藥物必有副作用,並非人人皆適合接種,何況新冠疫苗研發時間尚短,存在諸多不明因素,此時強力谷針似乎為時過早。例如在港府放寬接種年齡後,日前已有一名13歲少年接種疫苗後,懷疑出現心肌炎或心包炎,足見現時討論進一步放寬接種年齡,無疑是把市民的生命放上天秤,把風險轉嫁給全港市民。 說到底,既然病毒並非從本港誕生,港府理應先從「外防輸入」着手,做好針對海外入境者及進口貨物的監測,堵塞防疫上的漏洞;正如人體受病菌感染,一味依靠藥物控制病情卻不離開感染源頭,再多的藥物也只能吊命,痊愈根本無從談起。
頭條社論
經歷了兩年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驗,香港人體會到,必須人人出力,以身作則,做好防疫措施,才能合力抵抗疫情反彈,但有三名以香港為家的國泰機師,疑違反公司守則,在逗留德國酒店期間,擅自離開房間,外出活動,他們回港後獲當局豁免回家,其後確診染疫,疑在德國受到感染,事件引起病毒進入社區的恐慌。國泰昨天採取行動,指三名機師已非公司僱員,不排除三人違反公司守則而被解僱。 新冠肺炎病毒不斷變種,傳染力有增無減,人們必須從個人做起,維持個人衞生,並配合公共的防疫措施,才能防止病毒擴散。然而,不少人欠缺同理心,也心存僥倖,沒有盡力抗疫。就好像本港疫情初期,有由外地回港的人士,入住酒店接受隔離期間,竟戴著手帶外出用膳,被狠批不理自己有散播病毒的風險。想不到,經歷了兩年疫情,身為專業人士的機師,也懶理公司的安全指引,結果染疫,連工作也失去,可說自作自受。 事件反映,由外地來港人士,有可能把病毒帶入社區,當局要與航空公司和其他受豁免類別人士作緊急檢討,進一步收緊回港的檢疫安排,強化外防輸入。同時,必須在港人在聖誕新年旺季回港高峰期前,與各檢疫酒店商討,加強管理,嚴防有人擅自離開房間,多派職員在各樓層看管,看來已大有必要。

Share:

More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