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主計總處發布10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達2.58%,為今年第五個月超過2%的警戒線。正當各界將焦點放在物價是否失控及通貨膨脹會不會來臨之際,我們真正關切的是央行這二年來大幅修改、強調「彈性」的貨幣政策新架構,究竟能否有效控制物價情勢,並妥善因應這一波經濟變局,恐怕才是更為巨大的挑戰。 所謂的貨幣政策架構是指央行建構一套明確的制度性安排,即可動用什麼工具、透過何種操作程序,來實現最終包括穩定物價、協助經濟成長等目標。其間,央行應藉由設立明確的短期目標(包括操作目標、中間目標),以強化央行與外界的溝通,引導外界的預期,並促使央行在執行貨幣政策時,提高透明化與權責化要求。 我國央行長期以來均採取貨幣目標化機制,也就是以貨幣總計數M2的成長速度做為貨幣政策架構的主要中間目標,央行逐年設定成長目標區間並藉由各項操作達標。但自總裁楊金龍於2018年上任後,央行已從2020年起將M2的「成長目標區」調整為「成長參考區」,且不再逐年設定目標區間,這也是歷來央行貨幣政策架構最重大的一次變革。 有別於美國聯準會(Fed)等世界多數央行所採行的「通膨目標化機制」,或是歐洲央行(ECB)以中期物價穩定為導向、結合貨幣分析與經濟分析的「雙支柱」貨幣政策架構,經過不斷的摸索,央行現今認為,對於台灣這種小型開放經濟體而言,理想的貨幣政策架構,「須採具彈性的物價穩定定義、充分考量匯率的影響,並以總體經濟穩定、金融穩定與匯率穩定的三支柱為基礎」。實務決策過程中,除了M2,央行同時還關注經濟成長與通膨預期、產出缺口、利率、匯率及資產價格等重要經濟金融指標。 我們同意,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後,短期貨幣成長對物價的預測能力弱化、穩定物價作用漸趨模糊,央行貨幣政策架構不必再以M2為倚重的中間目標。但央行將M2成長目標區改為參考目標區以來,M2年增率已連續14個月大幅偏離6.5%的參考區間上限,即使只是「參考」目標,如此離譜的偏離亦未見央行置喙,至此央行現行所謂「彈性的貨幣目標化機制」,根本已名存實亡。 果真如此,央行應在此一政策架構調整即將屆滿二年之際,明確檢討及釐清未來M2在貨幣政策架構中扮演的角色,甚至考慮擴大參考目標區間,或是不再設定及公布參考目標區,避免一再偏離的數據造成市場對貨幣政策走向的錯覺及誤判。 貨幣政策架構必須具備彈性,有助於強化央行與外界的溝通、引導外界的預期,並促使央行在執行貨幣政策時,提高透明化與權責化要求。但現行央行新建構的貨幣政策架構,所關注的政策指標實在太多,且這種要兼顧利率、匯率、貨幣及物價的多元目標機制,至今仍交代不清彼此之間的關聯性及操作上的相互影響關係,可謂「失焦」更甚於「彈性」;樣樣要顧的結果,最後也可能成了樣樣難顧。 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經濟新常態,貨幣政策架構不能故步自封,需要更複雜及精細的設計,且在理性預期理論之下,強化央行貨幣政策的透明化及擴大對外溝通,的確有助於提高政策的有效性。但透明化及擴大溝通的前提是,央行自己要先說得清楚貨幣政策架構的合理性,還有各項政策指標間的關聯性,乃至應該提出明確可研判央行意圖與方向的短期目標,讓各界可資預期,不能僅靠自由心證的「彈性」定義或各界無從聚焦的多重操作目標,就此模糊及搪塞了央行的政策可究責性。更者,檢驗貨幣政策架構的良窳,即當風雲驟起之時,央行要能夠據以拿得出積極與超前的政策作為,而非只是坐以待變。
明報社評
香港關注工業尿素停止供港對柴油車使用者的影響,其實,工業尿素只是內地最近實施限制化肥出口的其中一種,整體的影響更加深遠,包括全球化肥與糧食價格上漲以至新能源政策等等。限制化肥出口除了要平抑國內物價外,還牽涉煤炭使用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可以預見,今後中國出於環保策略或者國內利益優先等原因,將會有更多類似的產品被列入限制出口清單,對國際市場影響也會擴大,國際社會要適應這個格局變化所造成的影響。 從上月15日起,中國海關執行一項新規定,對29種化肥產品出口實行嚴格的檢查,未經檢查或者檢查不合格的,一律禁止出口。其實,頒布這樣一個清單,實質上就是說禁止這類產品出口。實施這項禁令之前,發改委在7月底已經在官方網站公布有關「勸喻」,並召集主要的化工廠開會解釋政策的由來。 化肥耗費煤炭資源並且污染 國內價格飈升影響糧食價格 禁止出口化肥是由於化肥生產主要原料價格大幅上升,煤炭和天然氣價格在國際市場拾級而上,在疫情緩和下經濟復蘇腳步臨近,加上極端天氣預期今年會有「冷冬」而對煤炭和天然氣的需求大幅增加。中國則出現多個省份斷電,大宗商品原材料價格急升,導致工業產品成本增加,中央政府的應對措施,要保證煤炭用在供暖發電,以及平抑物價避免通脹隱憂。 麵粉價格上漲,麵包的價格也會上漲。化肥價格在國際市場上去年已經開始上漲,今年進一步急升,內地出口化肥,今年頭9個月增加了三成,出口增加導致國內供應緊張而價格飈升,農民已經開始吃不消,但又不能不用化肥,按照這個趨勢,內地糧食價格勢必會上升,或者會出現農民改種其他作物而影響糧食總體產量。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對此是不會坐視不理的。 中國是化肥的最大生產國、消費國和出口國,中國對於化肥政策「打個噴嚏」,國際市場都會「感冒」。韓國四成汽車使用柴油,必須使用工業尿素中和排放有害氣體,其工業尿素97%來自中國,成為這次禁令首當其衝的「受害者」。全球化肥的貿易量三成來自中國,這次禁令進一步推高國際化肥價格,因而對很多國家的糧食產量造成影響,特別是最近受到水災嚴重打擊的泰國,對於化肥需求甚殷,國際糧食價格因此會有多大影響,受到特別關注。 禁止出口化肥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因為化肥產品是能源資源消耗高、環境影響大、碳排放總量大的高敏感性產業,其原料需要煤炭和天然氣,生產過程需要高耗能而污染大氣,產生的廢水也會染污水資源。中國要對國際社會承諾減低碳排放,就需要從各方面着手,禁止化肥出口既符合環保政策,也可以平抑國內物價,對於中國是一舉兩得,而由於這個做法導致更多國家更快淘汰污染量大的柴油車,也未嘗不是一個對國際社會的貢獻。 中國不再依靠出口賺外匯 犧牲出口化肥換國內穩定 環保政策與國際貿易近年對中國來說,都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中國過去為了發展經濟,特別是在早期需要出口商品賺取外匯,購買先進技術以改善生產能力,卻忽略了對大自然造成的嚴重破壞,大氣、河流、土壤無一倖免,種下的惡果需要長時間才能修復,甚至有些是永久的傷害。現在很多方面已經改弦更張,退耕還林、保護海洋、使用清潔能源等等措施陸續推出。 政府政策可以影響市場,讓市場用「無形之手」淘汰落後的產品和生產手段,這個過程雖然緩慢,但對市場衝擊小。而這次化肥產品發生的狀况源自於國際市場,但對國內市場十分危急,有可能影響內地的糧食安全,政府就必須用「猛藥」,大幅禁止化肥出口,因為使用市場力量已經遠水救不了近火。這個政策有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就是中國需要依靠出口賺取外匯的時代已經過去,不但不需要外匯,還要及時保住國內市場的價格和供應穩定。 中國獨特的變化在於經濟發展已經成熟,而國際社會面對一個普遍問題是氣候惡化,中國既然承諾了實現碳排放到2030年達到峰值,就必須採取一切可能的手段,可以預期,類似化肥高能耗之類的產品遭到禁止出口的做法,今後會陸續有來。一個國家的任何政策,畢竟應該是首先考慮本國自身利益為首要,而禁止對環境污染大的產品出口,也會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 國際格局在多個方面都在發生深刻的變化,目前很多爭論在於中國的影響,當中很多是基於兩國或者多邊的矛盾,中國禁止出口化肥及其帶來的影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國際化肥市場以至糧食市場都會受到衝擊,這種矛盾,並非中國主觀上可以製造出來或者避免的,中國只是順水推舟而已,而客觀上造成中國提升國際話語權,也是水到渠成的問題,無謂用陰謀論去過度解讀。
星島社論
經過十四天馬拉松談判,在英國格拉斯哥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峰會最終在妥協下達成協議,大會主席岑浩文形容取得「脆弱勝利」。部分國家和環保人士對此表示失望,惟考慮到與會成員國思慮各異,但能同意甲烷減排、停止濫伐森林、中美達成氣候宣言等,尚算有了些成果,各國須言出必行,盡快制訂加快減排行動方案,並按自身國情和承擔能力落實減排,而富國更要履行承諾,援助金和技術盡快到位,協助發展中國家減排,鞏固得來不易的氣候協議,否則最終仍是空談。 停用煤炭發電 窮國經濟難承受 原定上周五閉幕的氣候峰會,印度在最後關頭提出修訂,要求將協議文本中「逐步淘汰」燃煤發電廠及化石燃料補貼的字眼,改為「逐步減少」,逼使與會國要加時討論,在中國、伊朗和南非等發展中國家支持下,其他國家最後妥協。岑浩文在總結會議時,就協議要淡化措辭一事致歉,強調最重要是達成共識,並坦承協議僅取得「脆弱勝利」。 與會者最終接受一份折衷協議,底因有二。其一,各國對碳排放強度和何時達致碳中和有嚴重分歧。一些深受氣候暖化威脅的島國,為了生存自然支持大幅減碳,而美歐等發達國家花了逾百年時間完成工業化,產業早已過了碳達峰,現時進行能源轉型,對經濟衝擊較小,故倡議較進取的減排目標。但對以中國和印度為首的發展中國家,卻是另一回事,因它們不少仍處於工業化初階段,需要大量能源支撐經濟活動,而煤炭發電成本較便宜,所需技術較低,突然要放棄燃煤發電,改用投資龐大、技術成本高的綠能發電,既不現實,也窒礙其經濟發展。 正因為彼此經濟發展存在差距,美歐站在道德高地,以全人類福祉為由,提議劃一在二○五○年實現碳中和,是完全不顧發展中國家的國情,亦強逼對方為前者濫排的歷史責任埋單。這解釋為何中國堅持二○三○年碳達峰、二○六○年碳中和目標不變,印度則提出二○七○年碳中和的目標。 其二,富國六年前承諾由二○二○年連續五年為發展中國家每年提供一千億美元氣候資金,卻遲遲未發放,在今次協議中只承諾在未來對此議題進行對話,都是口惠而實不至。若富國咬住「逐步淘汰」燃煤發電廠條文不放,可能激化發展中國家要求將氣候資金具體發放時間表也寫進文本內,或令談判再現變數。 因此,富國在權衡利害後,即使協議文本仍有不足,但達成一份限制本世紀氣溫升幅在攝氏一點五度內的折衷協議已算成功。事實上,今次峰會取得一些成果,包括有逾百個國家達成協議在二○三○年前停止濫伐森林,並將甲烷排放量減少三成,中美更達成氣候宣言,以及各國明年提交加快減排行動方案,比《巴黎協定》所訂的目標提前三年。 資金與技術轉移 富國不容「走數」 要守住攝氏一點五度防線,各國應盡快檢視情況,並因應本身能力制訂一份新減排計畫,期望丹麥、愛爾蘭等國組成的「超越油氣聯盟」能在明年提交具體停產石油的時間表,構成壓力逼使美歐加大減排力度。同時,富國對窮國的資金和技術轉移亦應提交具體時間表,不要再畫餅充飢,讓窮國有錢和有技術進行轉型。 在各國意見分歧的背景下,要交出一份讓各國滿意的答卷是非常困難,即使這份相當脆弱的協議,已得來不易,下階段是如何將這份折衷協議大部分內容落實,不走樣,不變調,更須各國切實履行承諾,富國務必要口惠實至,否則一切都淪為空談,全人類將為此付出沉重代價!
東網正論
眾所周知,香港是「最過度勞累城市」,上班族每周工時冠絕全球,樓價亦是最高,壓力之大,可想而知。以前還可以去旅行散散心,現在卻因封關要坐困愁城,面對種種社交禁令,去郊外野餐燒烤或露營都會觸犯法例,減壓不成,反而要面對法律壓力,可想而知,香港人處境多麼無奈。 自從爆疫後,政府一刀切,露營地點長期封閉,郊野公園燒烤場,康文署泳灘燒烤爐都一律封鎖。然而本地疫情緩和多時,復辦高危大型「馬拉松」,食肆亦放寬每枱人數限制,公眾海灘及泳池陸續開放,郊野公園範圍亦獲豁免戴口罩,但露營地點及燒烤場依舊解禁無期,市民忍耐多時,適逢秋冬郊遊季節,都紛紛出動,私營燒烤場生意暢旺,私人營地長期爆滿,本報記者直擊馬鞍山昂平營地不少人違規露營,新娘潭路的停車場變燒烤場,而東龍洲大草原更滿地帳篷。在防疫禁令下市民難以確認私人營地是否合法,公眾營地又長期封閉,想郊遊野餐隨時犯法。 數字反映市民的困境,漁護署在露營燒烤設施封閉期間,檢控逾1,100人,為疫情前的31倍。有市民早前因露營被票控,拖足半年上庭認罪繳交罰款,不少網友亦感同身受,齊齊誤觸法網,慨嘆露營「慘過做賊」。一名小四學生回憶對上一次參加學校旅行,已是一年級的事情,不知何時能重拾與同學一起郊遊的日子。關注團體曾向當局查詢重開時間,卻一直只獲官腔回應,於是收集逾5,500人聯署,要求重開營地及燒烤場,向相關部門提交,希望當局盡快實質具體回應,別要再耍官腔。 各界批評政府政策矛盾,既然大型體育活動如除罩跑步的萬人馬拉松可以順利舉辦,為何郊外空氣流通的露營燒烤地點要長期封閉?難道數以百萬計市民每日逼在封閉空間的交通工具,播疫風險會較低?返工返學固然重要,但減壓紓緩壓力同樣不能忽視,心理學家指學童長期戴口罩已出現隔膜,開課後接二連三有學童輕生,足見疫下港人無論男女老幼,都是壓力下生活,隨時「爆煲」釀成悲劇,大家都想心內的壓力有出口可以釋放,親親大自然,結伴野餐郊遊,身心放鬆,裨益良多。 官僚懶理市民身心健康,漁護署指未有計劃重新開放露營及燒烤地點,康文署同一口徑,指燒烤飲食時會脫下口罩,病毒傳播風險較高,因此現時仍然暫停開放燒烤場及營地。其實辦法總比困難多,各界獻計,當局可以為營地或燒烤場設立登記機制,由學校或團體向部門申請並提供學生人數及時間,並規定每爐最多4人等,派員巡視,相信可以有效管理及追蹤,做到有效防疫安排。 政策必須一視同仁,亦要有道理支持,才能夠令市民信服,以人為本,這個簡淺道理,所謂父母官有多少人能做到?相反,港官處處與民為敵,谷針無極限,考慮進入戲院及健身室都要先打齊兩針,不排除可能會以打針來綑綁開放露營野餐場地。苛政猛於虎,野豬出沒對市民的威脅,相比起來,實在是小兒科罷了。
頭條社論
日前一隻野豬闖入天后,撞傷一名警員,事件反映野豬闖入市區的風險,正在驟升。其實,近年野豬傷人個案上升,漁護署改變口風,表示為野豬絕育以控制數目的工作,已不能遏止野豬的數目上升,將定期以麻醉槍捕捉在市區出沒的野豬,並將之人道毀滅。這個取態,目標是消除野豬襲擊市民的風險,保護公眾,不會危害野豬群的生存,即使無人想見殺生,但也無可奈何。 近年野豬數目大增,原因有三方面︰一是牠們在本港野外並無天敵;二是有行山人士餵飼,令野豬習慣接近人類,雙方的安全距離收窄;三是野豬數目上升,山野食物不足,牠們走入市區覓食,令香港這個國際金融中心,出現人豬爭路的奇景。野豬一般怕人,但當與人類太接近,一旦受驚或為求食物,隨時會襲擊人們,造成嚴重受傷甚至死亡的風險,不容忽視。 當務之急,是遏止野豬數目增加,沿用搜捕後絕育的方法,需要龐大的人力,根本無法短時間內應對龐大的「豬口」。有關注動物團體反對殺野豬,認為牠們亦有生存權利,但控制「豬口」,並非把牠們趕盡殺絕,不會引致絕種,而是減少牠們亂闖市區,避免市民和牠們自己受危害,這是不得已的做法。當局為回應社會關注,要將殺豬行動透明化,粗略統計野豬數目,定出減少的限額,並定期檢視,是否再出手,以合適的「人道毀滅」行動,消除野豬襲人的危機。

Share:

More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