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中共第19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六中全會)近日在北京舉行,將審議《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這是中共百年黨史上繼1945年和1981年後的第三個「歷史決議」。香港媒體引述北京知情人士稱,新的決議將首次確立毛、鄧江胡、習的中共百年「三段論」畫分,並著重鞏固習近平自18大以來的功績,更將為其在明年舉行的20大繼續連任中共總書記鋪平道路。自2018年修憲後,已為國家主席多次連任掃清憲政阻礙,而新的決議,將確立習近平在中共百年的歷史定位。 1945年,由毛澤東主導的第一份歷史決議,及1981年由鄧小平主導的第二份歷史決議,分別有其產生的歷史條件與時代背景,以及中共在當時面對的挑戰與需要解決的問題,但都在重大歷史關頭統一了全黨思想,為推動及完成黨的使命和任務起到了重要作用。即將在本屆六中全會審議的由習近平主導的第三份歷史文件,相信亦將在統一全黨思想,加強全黨團結,及完成的使命和任務上起到關鍵作用。 對於1949年成立的新中國而言,由於中國共產黨是唯一的執政黨,因此,在中共黨史上具有關鍵重要意義的歷史決議,自然在新中國的發展歷史上也具有同等重大的意義,「三段論」即為此種關聯提供了最佳的注腳。 「三段論」最受人矚目的是,把自毛澤東以下,歷經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到習近平的五位領導人的執政期間劃分成了三段而非五段。毛當然是第一階段,鄧、江、胡合併成了第二階段,習則是第三階段。這樣的分法並非無邏輯可尋,從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發展面臨的挑戰與國家治理的模式看來,毛與鄧與習,明顯地存在著差異,但江、胡與鄧之間,差異不大,或可以用鄧規江隨,江規胡隨加以形容。比此一邏輯更具有說服力的則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三段論述。 從1949年建國開始迄1978年為止的毛時代,讓中國人民從長年被壓迫受屈辱中站起來了,這是中共在毛時代對中國的最大貢獻。遺憾的是,毛時代在經濟發展上卻犯下了文革浩劫等重大錯誤,導致百姓生活困苦。1979年開展的鄧時代,推動改革開放,才糾正了錯誤。改革開放,一方面釋放出久被束縛的生產力與創新力,另方面與全球接軌,充分發揮了中國在全球化中的比較優勢,短短30年,中國GDP在全球的排名就從1978年的第15位躍升到2010年的第二位。在鄧時代的第二階段,稱中國人民終於富起來了,毫不為過。 2012年中共18大,習近平上台,也是習時代的開始,面對了內、外兩大挑戰。對內而言,發展出現了不平衡、不充分的困擾,但改革卻已進入啃硬骨頭的新階段;與此同時,中國已走在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道之上,所以是大挑戰與大機遇並存。對外而言,中國GDP取代日本成為全球老二之後,就與作為老大的美國,雙雙掉入了所謂老大老二的「修昔底德陷阱」,為了捍衛霸權地位,美國正調動所有資源,使出各種手段,壓制中國;與此同時,全球的權力格局也正在發生結構性的巨變,新興國家強勢崛起,美國等傳統西方勢力不但疲態盡顯,體制缺陷亦紛紛暴露,習近平2017年一針見血地指出,這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1874年,李鴻章上同治皇帝奏摺,感慨中國國勢日微,說「此誠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都是「大變局」,「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折射的是中國運勢的由盛而衰,「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折射的則是中國運勢的由弱轉強,強起來成為中國當前發展最佳的寫照。 習近平作為黨和國家的領導人,清楚地看到了中國及世界發展形勢的巨大變化,也看到了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之後的今天,所面臨的艱巨挑戰與歷史機遇,這次的六中全會及第三份歷史決議,也將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令人印象深刻的一頁。
明報社評
政府未有措施大幅增加短期房屋供應,「3年上樓」目標,至少要等超過10年始有機會落實,基層市民苦候上樓,過渡房屋是政府主要止痛措施,然而止痛效力卻嫌太短。這邊廂,政府宣布將過渡房屋加碼至2萬伙,那邊廂,去年夏天首批入住過渡房屋的住戶,最近已收到通知,大半年後租約期滿需要搬出,一些住戶徬徨忐忑,倘若過渡房屋存在的「意義」,是讓住戶重新「過渡」回去住劏房,未免是笑話,政府有責任理順銜接安排。劏房居民超過20萬,2萬個過渡房屋本來就是杯水車薪,區區兩年租住期,更令人質疑其成本效益,當局與其依賴過渡房屋救急,還不如切實想想,如何大幅增加短期土地房屋供應。 這邊廂加碼增建 那邊廂租約期滿 2017年,政府宣布推出過渡房屋,與社企合作,協助輪候公屋逾3年但仍未上樓的基層家庭改善居住環境,毋須蝸居劏房。4年過去,已落成的過渡房屋只有千多伙,跟政府原先的目標,即2023年提供1.5萬間過渡房屋,相去甚遠。政府強調未來兩年過渡房屋推進力度將顯著加強,目前已有6個項目正動工興建,合計超過4200伙,可望明年落成,另外還有20多個過渡房屋項目已啟動,預料後年將有多1萬伙,達成政策目標「指日可待」,上月《施政報告》更提出「加碼」興建過渡房屋,將目標增至2萬伙。 土地房屋問題短期全無紓緩迹象,未來5年新落成公屋量面臨斷層,政府的態度,一言蔽之就是叫市民「耐心等待」十年八載,隨着中長期覓地建屋措施逐步發揮作用,情况將「慢慢改善」,至於短期止痛措施,除了半吊子的劏房租管及租金津貼,大抵就只有過渡房屋這一招。過去一年,政府官員不止一次探訪過渡房屋住戶,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早前形容,每次探訪這些家庭,都能夠感受到他們對於毋須再住劏房的喜悅,有小朋友的家庭尤其如此,然而過渡房屋充其量只是事急馬行田的手段,無助真正解決房屋問題,談不上是「政績」。過渡房屋項目建設尚待提速,入住首個過渡房屋項目「南昌220」的部分住戶,最近已收到通知,明年夏天租約期滿需要搬走,短暫喜悅過後又要面對未知與不安,政府的銜接安排備受關注。 「南昌220」是以組裝合成技術興建,提供約90個單位,項目所用土地由私人持有,發展商以象徵式價錢出租,為期5年,然而整個項目由籌備到展開組裝,便花了兩年有餘,再經過大半年施工,去年8月才落成入伙,較最初預計入伙時間遲了超過半年。3年時間就此匆匆過去,意味有幸入住「南昌220」的基層家庭,最多只能居住兩年。目前一般家庭平均要5.8年才能上樓,鑑於未來數年公屋供應嚴重不足,輪候時間頗有可能進一步延長「破六」。劏房戶輪候公屋超過3年,才有機會入住過渡房屋,短住兩年後,很可能仍未可以上樓。 公屋輪候愈來愈久 過渡房屋勿蹈覆轍 過渡房屋的作用,顧名思義應該是基層家庭上樓的一個過渡安排,幫他們逐步改善居住環境,直至圓夢上樓,而不是僅僅局限於「暫住」,倘若過渡房屋住戶遷出後,要重新再過劏房生活,將是莫大諷刺,反映過渡房屋政策失敗。早在政府推出過渡房屋之初,已有團體關注租住期太短,約滿安置是一大問題,當局是否有周全應對方案,卻叫人懷疑。 不少過渡房屋戶都有年幼子女,他們在新社區剛剛扎根,最擔心是淪為「人球」,稍後又要跨區搬遷,影響子女原區上學,更令交通開支大增。官員昨天表示,「南昌 220」租約期滿後,將安排尚未能夠上樓的住戶,入住其他過渡房屋,當局會盡力爭取同區安置,可是「盡力」跟「保證」,始終是兩碼子的事。政府開出的期票,倘若未能兌現,將大大影響基層家庭對過渡房屋的觀感,不排除部分人嫌新居地點不便,寧可再住劏房。 過渡房屋每個單位平均成本為50萬元,2萬個單位,相當於100億元。當局強調這些組合房屋易拆易搬,換個地方又可搭建,用上十多廿年也沒有問題,然而衡量過渡房屋的成本效益,關鍵不在於房屋硬件本身可用多久,而是政府投入公帑,對於改善基層居住問題,起到多大作用。「南昌220」作為試點項目,具體執行難免會有多些波折,官員表示累積過實戰經驗,日後的過渡房屋項目,建設可以快一些,可是租約期短的情况必須設法改善,公屋供應一日搞不上去,就算過渡房屋住戶能夠租住3年,約滿時一樣無法「寫包單」可以上樓。 政府表示,部分過渡房屋將延長年期,由原定5年延至最少7至8年,冀讓更多有需要家庭入住,可是如果一塊土地可供過渡房屋使用7至8年,相信不少市民都寧可直接用它來興建長期房屋,究竟有多少過渡房屋可以延長年期,還得走着瞧。過渡房屋為紓緩公屋供應不足而生,可是區區2萬伙不過杯水車薪。當局優先安置滿約租戶入住其他過渡房屋,有助避免出現「重住劏房」的窘境,代價是其他劏房戶要等更長時間,才能入住過渡房屋,公屋輪候時間愈長的問題,有可能複製到過渡房屋之上。
星島社論
本港與內地通關在望,昨天卻傳出有幾名確診者曾進入社區,其中三人為獲豁免檢疫的機組人員,凸顯機組人員免檢始終是防疫漏洞隱患,也是內地最憂慮的事情。港府宜認真考慮收緊,甚或取消機組人員豁免檢疫安排,以減低社區傳播風險,即使這會增加航空公司的營運成本,但一旦因此漏洞引致第五波疫情爆發,特別是讓變種病毒攻入,通關再成泡影,則代價更大。 經營成本縱增 不及爆疫代價大 衞生防護中心宣布有五宗確診,三宗與機組人員有關,其中兩人是一起執勤的國泰航空貨機機師,由德國飛抵香港後在機場檢測呈陰性,因已完成疫苗接種,可回家進行健康監察。兩天後,兩人再檢測時呈陽性,由於病毒量高,相信是近期感染,其中一名機師的太太和兒子分別在國際學校任教和讀書,一百二十名師生須進行檢疫,當局更要對三名染疫機師曾到過的地方進行圍封檢測。至於另外兩名染疫的女傭和少女,都是在檢疫酒店完成隔離檢疫後,在社區作第七輪檢測時呈陽性,由於病毒量少,相信是屬於復陽個案。 事件再度讓人關注機組人員免檢疫是外防輸入的最大隱患,因他們經常要穿梭各地,而外圍正爆疫,歐洲更是疫情震央,豁免檢疫隨時讓他們將病毒帶進社區傳播,形成新感染群組。港府早前取消四十類豁免檢疫群組措施將於明天生效,但機組人員不受影響,而當局強調此舉是要在公共衞生與航空業運作,以及香港貨物供應之間取得平衡。可是,此時突然有三名機師染疫,更讓人質疑政府的決定是否明智,因他們的風險與一般市民一樣,不應因為其工種特殊便可獲得豁免。 事實上,港府與內地磋商通關時,內地對於機組人員獲豁免檢疫一直有所保留,要求港府與內地看齊,強制他們在指定處所隔離檢疫,而不是家居隔離。現時三名機師染疫,又曾在多個社區逗留,當局加強追蹤檢測,就是擔心病毒傳入社區,出現源頭不明個案,讓社區清零局面失守,一旦本地疫情反彈,恐怕通關要被逼推遲。 當局除加緊檢測追蹤外,更應及早堵塞入境檢疫漏洞,收緊機組人員免檢疫安排,例如考慮從低風險地區飛抵本港的機組人員,若已打針及檢測呈陰性,可按現時做法在家隔離並定期做檢測,至於來自中高風險地區的航班機組人員,則須在指定檢疫酒店隔離檢疫十四天,另加七天醫學監察。 長痛不如短痛 堵塞漏洞除隱患 此舉牽涉人手問題,但在外圍疫情嚴峻下,國際航班升降大減,機組人員開工率不足,相信航空公司有足夠人手可供調動。雖然此舉會增加航空公司的營運成本,但總比因機組人員免檢引發新一波疫情,當局須四出大規模圍檢、強檢、收緊限聚措施對經濟造成的高昂成本為低。一旦通關要推遲進行,對本港經濟衝擊更大,長痛不如短痛,當局不能因小失大,為顧及航空公司經營困難而坐視疫情隱患不顧。 為關顧本港經濟社會需要,內地願與香港磋商恢復跨境人員往來,希望在明年二月恢復有規模通關,大前提是香港須本地清零,不會成為防疫缺口。現時豁免機組人員檢疫的防疫隱患浮現,港府更應下定決心盡速堵塞漏洞,做到內地所要求的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否則通關再度可望而不可即。
東網正論
怪事處處有,香港特別多。正當中央終於就中港通關鬆口、全港市民翹首以盼之際,意想不到的事情又告發生。兩名獲豁免檢疫的國泰機師抵港並進入社區後確診感染變種病毒,而且病毒量高,埋下社區大爆發的風險。顯而易見,港府對於中央要求修補免檢疫漏洞虛應故事,高危的機組人員至今仍可大搖大擺免隔離進出社區。中港通關會否臨門撻Q,天知地知,恐怕只有港府高官最清楚。 衞生防護中心公布,本港昨日新增5宗輸入病例,涉及3男2女,當中3宗涉及機組人員,其中一人11月8日由卡塔爾抵港後確診,帶有變種病毒;另外兩人為本地國泰機師,均於11月6日乘貨機由法蘭克福抵港,他們入境後於機場檢測時未有驗出病毒,惟57歲男機師返回愉景灣寓所後,11月8日於社區採樣中心留樣本後確診,初時病毒量低,但入院後病毒量急升,估計屬新近感染;同行的29歲男機師亦於同日由法蘭克福抵港,居於尖沙咀凱譽,11月8日到社區檢測中心採樣後確診,CT值由13至16升至17.3,即病毒量高,同樣是新近感染,相信二人俱在德國染疫。 令人憂慮的是,由於機組人員抵港後並不需要在指定地點隔離,只需接受醫學監測,期間可以四處走,兩名國泰機師便到過多個地方,包括運輸署金鐘辦事處及尖沙咀多間食肆,加上他們與家人同住,密切接觸者極多,因此牽連極廣。儘管港府即時圍封愉景灣及凱譽為居民進行強檢,未有發現確診個案,但檢測是否可靠不能不令人懷疑。僅上述機師抵達機場時已進行過檢測,當時也未有驗出帶有病毒,目前是否可以完全排除社區爆發風險,實在無人說得準。 事實證明,不管林鄭如何煞有介事揚言「中央要求甚麼便做甚麼」、「盡量滿足中央通關條件」,實際上防疫依然中門大開,漏洞百出。最令人質疑的是,本月初港府才高調宣布撤銷40類人士免檢疫入境安排,擺出痛改前非狀,中港通關好不容易稍見眉目,結果不旋踵即爆出今次走漏機組人員帶病毒進入社區。值此關鍵時刻再現變數,難道真是巧合這麼簡單嗎?如果說這不是人禍、不是港府蓄意為之,根本解釋不了。 這樣說絕非無的放矢。內地當局早就要求本港防疫措施必須盡量貼近內地標準,當中包括收緊機組人員、海員及外交人員豁免檢疫政策;醫護、檢疫酒店及機場員工隔日接受核酸檢測;康復者出院後要在指定地方再隔離14日。拖拉多時,港府依然無甚反應,直到有港區全國人大代表被拒入境北京開會,中央不滿之情溢於言表,林鄭才不得不改弦更張。詎料防疫半桶水死性不改,即使通關茲事體大,尤其有傳「熔斷機制」極為嚴苛,只要香港有一宗本地確診個案,通關即被叫停,林鄭一樣保留5類人士豁免檢疫入境,當中便包括機組人員,留下缺口到底所為何來? 事實上,香港經歷四波疫情大爆發,四波皆與外來輸入有關。第一波來自內地抵港人士;第二波來自歐美旅客及留學生;第三波是海員和機師;第四波的確診者則帶有尼泊爾病毒株,教訓可謂極之深刻。 偏偏港府至今拒絕吸取教訓,運房局直到昨日仍然表示,駐港機組人員在停留外站期間只須遵守閉環式安排,回港後於機場接受檢測,並視乎停留於外站及在機上執勤的情況等因素,接受自我隔離及或醫學監察,以及在港期間定期接受檢測即可。既不用在指定地點隔離,又可自由進出社區,如此防疫根本就是形同虛設。難道病毒長了眼睛,舉凡機組人員都不會受到感染嗎? 反觀內地一直嚴防死守,國家民航局規定,無論航班屬於客運或貨運、國際或地區、過夜或未過夜,機組人員統統都要在入境後「執行集中隔離14天,健康監測7天」。內地做得到,香港做不到,證明「事在人為」,有人存心留缺口對着幹,所謂「中央要求甚麼便做甚麼」、「盡量滿足中央通關條件」,擺明只是敷衍。 好事多磨,一不離二。可以預言,走漏了一次,便會有第二次、第三次,中港通關還從何談起?
頭條社論
香港的新冠肺炎疫情,經長期本地「清零」後,或面臨新一波輸入變種病毒的威脅。當局公佈兩名國泰機師從德國回港前,疑在當地染疫,兩人屬豁免類別人士,故在機場病毒檢測呈陰性後可以回家,但其後確診變種病毒,由於兩人分別到過多個處所,令人擔心變種病毒有機會進入社區,事件反映本港外防輸入仍有漏洞。為今之計,一方面追蹤社會是否留下傳播鏈,同時再出力谷針,加強內防反彈力度,不能再猶豫。 港府為了爭取早日與內地通關,決定取消多個入境免強檢的豁免群組,但昨天有獲豁免機組人員「中招」,反映即使社會有需要,但豁免組別入境,存在帶入病毒的風險。當局要再次深入檢討,是否進一步減少豁免類別和人數,以免外防輸入制度受挑戰。 鞏固外防,內防也不能鬆弛。本港疫情放緩,不似歐美不斷爆疫,故接種率徘徊在六成九,也沒有如歐美般推行「疫苗護照」。有學者認為,若要避免通關後本地疫情大爆發,現在就要提高接種率至百分之一百。換言之,谷針大有需要。過去各界獎賞盡出,相信不能不斷加碼,是時候從另一方向行事,例如擴大限制未打針者進入一些場所,包括醫院、院舍、人多聚會、表演場館等較高危場所,推動應打針就盡打的風氣,減少變種病毒入侵的殺傷力。

Share:

More Posts